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的城区。没想到,他们选择了这个地方。

通州正式成为北京副中心快两年了,但我还没看到最权威的解释为什么选择通州。

有人说,通州是北京唯一同时与天津、河北接壤的县,是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区域,有利于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但也有人反驳说,通州是二十年前定的,那时候还没有京津冀一体化。

但是打开卫星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北京的北面和西面都是山,南面要建机场,而且地基不好,东面只剩下空地。

大约80年前,有一个在中心城区外建设新北京的计划。当时选择的不是通州,而是京西。这个规划就是日本人制定的《北京城市规划大纲》。

1937年7月29日,经过20多天的抵抗,北平沦陷,次日,北平地方维护协会成立。10 10月13日,日本人声称从那天起北平改名为北京,但国民政府当然拒绝承认(以下仍称北平)。与此同时,佐藤俊九被聘为城市规划顾问,他曾任伪满洲国哈尔滨特别市工务局长和城建局长。日本人野心勃勃,要把北平建成“支那的东京”,为他们寻找更好的中心城市,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北京显然是比平壤和长春更好的选择。

1938年4月,佐藤俊九和山崎桂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纲要》。6月4日,1939,华北开发有限公司下属华北房地产公司成立,承担城市新区建设。同年6月6日10,伪建设总局成立北京建工局。8月7日1940,该局做了详细的城建方案和保密方案。

这个计划首先面临三个问题:

1.北平的人口正在增加。和今天一样,当时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当然,日本人比中国人多。抗战前,北平只有2000多日本人,到1941,已猛增至近7万人,北平总人口也从153万增至179万,预计20年后日本人将达250万。这个数字和今天相比,只是个零头,但当时的北平主要指的是城墙内的主城,也就是现在二环以内的地方,最多是周边的郊区,当时还没有高层建筑,房子大多是四合院,容积率很低;

2.北平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影响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虽然我当了这么多年首都,但是城市里的路还是以土路为主。当时有句话讽刺北平的道路:“晴天三尺土,雨天街上泥。”西方列强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后,才逐步引入现代化道路。到1929,北平已建成砂石路96.7公里,柏油路8.27公里,但这些路都集中在使馆区、繁华地带、富人居住区附近;

3.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一起,产生了很多摩擦。随着日本人的涌入,不可避免的要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比例从战前的1:770扩大到1:30左右,北平几乎处处可见日本人。他们不可能平等对待中国人,中国人更不可能不抱仇恨,所以冲突在所难免。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日本人想尽量避免混居,减少摩擦。

计划将北平定位为政治军事中心和专门的观光城市,因此没有大规模改造旧城的计划。日本人在自己的国家也采用这种方式,比如京都也保留了老城区。他们制定了三项基本原则:

1.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发展工业和交通;

2.利用老城区,逐步减少阻力;

3.限制人口密度,中心区和郊区同等发展。

该计划分为九个部分:

1.城市规划区;

2.市场计划和新市场计划:①市场计划区;②新市场计划:西郊新市场、东郊新市场、通贤坊;

3.地域系统:特殊居住区和居住区;

4.地域系统:绿地、风景区、美丽区;

5.交通设施:公路、铁路、运河和机场;

6.下水道:下水道和下水道;

7.其他公共设施:公园运动场、广场、公墓、赛马场、中央卸货市场、屠宰场;

8.城市保护设施;

9.保留地。

九条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新市场规划,就是在老城区之外建设新城区,这和长春的日本做法是一致的。

新市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东郊新市场,一部分是西郊新市场。东郊新市场位于广渠门以东,1.5km-3km之间建厂,建设铁路、码头、仓库等配套设施。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西郊的新市场。西郊新市场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南至丰台,北至西苑,占地约65平方公里,主体用地约30平方公里。从市内长安街往西引出一条直线,横穿市区至西山磨石口以东、八宝山脚下;然后从万寿山颐和园的排云殿往南走一条直线,延伸到卢沟桥。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新北京市中心城区的中心点,即以兴亚路(五棵松路和丰台路)为中轴线。

西郊的新市场被用来建造政府机构、住宅区、商业街、公园甚至高尔夫球场。当然,只允许日本人居住。

由于日军深陷战争泥潭,太平洋战争后甚至无力顾及,这一计划的实施可想而知。战后1946年春天,国民政府做了一个调查,还是有一些实际结果的。

西郊新市场已完成一期征地,规划面积14.7平方公里。建成道路9.08万米,其中沥青混凝土路2条,长8700米,沥青碎石路3条,长3600米,鹅卵石路1.900米,土路6.79万米,占全区规划道路的70%。铺设供水管20739米,分布在复兴街、万寿路、永定路、翠微路附近;托儿所、医院、游乐场、公园和邮局;完成581房屋,建筑面积67083平方米,用地面积862042平方米,以日式瓦房为主,多为日式企事业单位。

东郊工业区已完成一期、二期规划面积2.67平方公里的全部征地,建设9个工厂。其余规划建设的11为空地,包括北京啤酒、华北烟草、大新造纸、北京锻造等。土路22,240m,碎石路18000m。

1942年2月,西郊居住着800户2100人的日本人,集中在万寿路和永定路附近。

但日本的大部分重要企业仍位于老城区,尤其是东交民巷、王府井、东四、东单、北池子、宗布胡同。

时至今日,仍有中国大陆人认为这一计划是对日技术输出,中国人民是受益者,是对侵略战争的无耻粉饰。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看好老城区西部,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学者说,大概是因为西郊依山傍水,风水比较好。但这个风水显然帮不了日本人。

参考资料:

八年沦陷时期孙东虎对北平的城市规划与实施

冯祺的《原因和性质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