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和绘画中赵君离开要塞时手握的琵琶和历史上的一样吗?

说到昭君出塞,我们总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大漠孤烟,夕阳西下,大雁南飞。赵君披斗篷抱琵琶,凝望天边或回望故乡。

和昭君有关的影视剧很多,画的也很多,昭君抱琵琶的桥段也很多。

那么,现代的赵君也是这样握着琵琶吗?如果你真的像现代那样抱着琵琶,那就错了。因为现代的琵琶源于龟兹古国,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所以,即使昭君小姐真的有琵琶,也一定不是这样。

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一种拨弦乐器。木制的,音箱半梨形,上面有四根弦。原来是用丝线做的,现在是用钢丝、钢绳、尼龙做的。琴颈和面板具有用于确定音素的“相位”和“乘积”。是独奏、伴奏、合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现代琵琶

琵琶最初是以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巧命名的。秦朝前后,一种长柄的圆形乐器开始流通。因为玩法主要有两种:向前弹出叫“批”,捡起来叫“巴”,所以人们称之为“批巴”。刘茜对汉代人名、乐器的解释:“批源于胡忠,随即击鼓。手一推就说好,手一拉就说好,跟鼓的时候一样,因为觉得有名。”这意味着批处理手柄是一种在马上演奏的乐器。向前弹的时候叫批,向后挑的时候叫柄。根据其性能特点,命名为“批柄”。

在古代,敲、击、弹、打都叫鼓。当时游牧民族擅长在马背上弹琵琶,所以“立马击鼓”。南朝王僧虔技术录:“魏文德皇后弹琵琶,风姿绰约。明帝尝了尝身后的衣服,乞求音乐。杨府在侧,问皇帝:‘太后,陛下的先母,你的礼恶吗?’皇帝羞愧地收回了手,然后走了出去。'倒好,皇上对傅说:'我知道你的恭敬,可是因为我担心不公,我现在不能从你这里说话,我怎么能见伊人呢?这句话之后的旋律很精致。”可见,到了魏晋时期,“琵琶”这个名字才正式进入宫廷。

后来为了和当时的琴、琴等乐器统一写法,改名为琵琶。这种琵琶叫琴琵琶或汉琵琶。魏晋名士阮贤非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有人称之为阮。

南北朝时,梨形音箱、曲颈、四弦乐器从西域传来,有人将其与中国的琵琶相结合,制成新式琵琶。演奏方法上,横握式改为竖握式,弹拨式改为右手五指。经过多位艺术家的改进,成为四相十三级和六相二十四级两种琵琶。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家和音乐。例如,唐朝长安的曹豹、曹善财和曹刚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他们受到世人的高度赞扬。诗人称赞他们高超的技艺。曹刚的表演右手浑厚有力,同样出名的裴星女左手压弦细腻,善于捻弦。

西域疏勒著名的"五弦"演奏家裴神甫是唐太宗最器重的宫廷乐师之一,开创了琵琶指弹法。康昆仑被誉为琵琶第一手,段善本是著名的佛教音乐家。与康昆仑琵琶比试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友《通典》云:“坐艺妓者为乐言,以琵琶为主,故称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琵琶音乐的精彩篇章,说明当时的琵琶演奏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表现力非常丰富。

在历史上歌颂琵琶的诗词歌赋中,唐代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最具代表性,极其生动传神,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比如“我们叫了一千遍,催了一千遍,她才开始向我们走来,还把半张脸藏在吉他后面不让我们看见”和“她刷着弦,慢慢地拧着,扫着,拨着”,以“霓裳”开头,以“刘垚”结尾。大弦像雨一样哼唱,小弦像秘密一样低语。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不要悲伤和憎恨,在沉默中诉说比在声音中诉说还要多。一个银花瓶突然破裂,水喷了出来,跳出来的装甲马匹和武器的冲突和打击,小心中风的歌曲结束,所有四根弦发出一个声音,像撕裂丝绸。”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说一下赵君的《姑娘与琵琶》。有专家考证,赵君去山寨时没带琵琶,是别人带的,即西汉江都王刘简的女儿刘惜君。

元丰六年(前105),汉武帝派使者去乌孙国讨伐匈奴,乌孙王要嫁给大人物。汉武帝封刘锡军为公主,亲武孙,为骄横跋扈的右夫人,排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并让人做了一件乐器,以解除远方思念之情。这种乐器就是阮,也叫琴琵琶。

刘锡军到达乌孙后,自己建造了宫殿居住。他一年与傲慢的猎人们见几次面,喝吃喝喝,奖励他们财物和丝绸制品。又老又自大,又不会说当地的语言,刘锡军非常难过。他给自己写了一首歌,说:“我家嫁给我,我远在异国。金库是一个房间,一面墙,肉是食物,奶酪是果肉。我时常心有余悸,愿为黄维回故乡。”汉武帝听说后怜悯她,隔一年派使者送窗帘、锦绣图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