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路宫的历史沿革
云路宫是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吉剑国王朱建军在长沙修建的。形似武当山道观宫殿建筑,名为东,旧宫早已废弃。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道长李克由孙福重修,植松、柏、桐、梓、竹数千株,使关羽周围景色焕然一新。隆庆(1567-1572)年间,道士金寿芬被禁止进山修行,道士张洋前去拜访。由于他对金寿芬的尊崇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主张修复云路宫。它筹集资金,扩大土地,建立更多的大厅,改名云路宫前殿为管寺,中殿供奉,后殿供奉“三清”。明末,云路宫两次被士兵破坏。
清康熙初年(1662-1722),长沙巡雷修云路宫。乾隆年间(1736-1795)建五殿,后建三清殿,铁做瓦,石做柱。咸丰二年(1852),毁于一场军事灾难。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云路宫修建了一座有为湘亭,亭在八月石上,供游人俯览湘江和长沙城。同治元年,门前建小亭,亭外加五岳和天妃两殿,加宫门。次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来到觉慧担任云路宫主教,并征集道友华牧捐款,按原规模重建道观。
1944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云路宫大殿、塑像、碑刻损毁严重。1946,道长吴云开、吴明海集资修复。在望湘阁中,增加了一尊纯阳真人吕洞宾的浮雕石像,并刻有真人所写的“百字碑文”。建陵宫位于今飞来石,清虚宫位于今回钟,均已被毁。
云路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重建。1966文革期间,云路宫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修复倒塌的关帝殿时,在原址上建了一座长方形的两层亭子,正对着东城墙,供游人参观。宫殿右侧的后厅和吕祖厅都是茶室,供游客休息和品茶。在宫殿的左后方,数百平方米的梯田铺展开来,并修建了弯曲的走廊。21世纪初,望江阁楼上竖立了一尊吕祖像,并按规定做了一个壁龛。关皇帝的塑像牢固地建在前厅里。三清殿按道教规定有三尊。云路宫左侧有汉白玉“庐山树镫碑”,旁边是“庐山公治碑”,碑影为“广莲翼”。原来的天灯树已经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