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赖因·玛戈的写作背景及简介

《玛戈的新娘》出版于1845年,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继《三个火枪手》和《基多山伯爵》之后的又一部力作。《La Reine Margot》讲的是16世纪胡格诺战争时期宫廷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胡格诺战争是法国胡格诺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内战。16世纪初,天主教是法国的国教,教会实际上从属于国王。然而,城市里的市民和农村的农场工人都迫切要求宗教改革。加尔文主义是新教中起源于瑞士的一个教派,它传到法国后,虽然受到国王的迫害,但信奉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新教徒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教徒。1562年,天主教徒发动了反对胡格诺派的军事行动,长期内战开始,史称胡格诺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宗教战争,更是一场以宗教分歧为名的政治权力之争。1570年,双方暂时休战,一些天主教封建领主和胡格诺派试图寻求和解。1572年8月,胡格诺派的领袖纳瓦拉国王亨利娶了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利特。许多重要的胡格诺教徒聚集在巴黎参加婚礼。法国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和德·吉兹公爵合谋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消灭了胡格诺派。8月24日夜,巴黎各处教堂的钟声响起,天主教徒开始屠杀毫无准备的胡格诺教徒,巴黎街头血流成河,随后外省也发生了这样的血腥屠杀。成千上万的胡格诺教徒死去。8月24日是圣巴塞洛缪节,所以这场悲剧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圣巴塞洛缪之夜”。由于查理九世的保护,亨利被迫皈依天主教,所以他没有受苦。

“圣巴塞洛缪之夜”之后,两派内战更加激烈。后来由于农民起义的发展和西班牙的介入,双方互相妥协。1598年,为结束内战,亨利四世在南特颁布法令,即《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赋予胡格诺派一定的宗教和政治权利。南特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的妥协协议。

大仲马的《玛戈公主》只写了《圣巴塞洛缪之夜》前后两年多的时间,也就是从1572年到1574年查理九世去世。只不过“结局”最后一章的时间是查理九世死后一年,亨利三世即位。

在近几年的事件发展中,作者紧紧抓住了一条主线,即天主教与胡格诺派的冲突和法国宫廷内部的斗争,二者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紧张曲折的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条主线中最突出的人物是太后卡特琳。这个人阴险,贪婪,虚伪,有性。为了赢得王国至高无上的主权,她不在乎母女情深。她制造了一场婚姻骗局,用自己的女儿做诱饵,为的是屠杀大批前来参加婚礼的胡格诺教徒。她试图毒死她的女婿亨利,但由于失误,她杀死了她的儿子查理九世,却无动于衷。在查理九世死前,她秘密安排杀死国王亲自任命的摄政王亨利,并秘密通知在波兰的德·安茹夺回王位,手段实在毒辣。此外,她还制造假案,指使法庭杀害无辜的拉莫尔和科科纳。大仲马把凯瑟琳刻画成“邪恶”的化身,让读者对她恨之入骨,恨之入骨。这一形象的成功勾勒,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主线之外的另外两条线分别是拉雷恩玛戈特和拉莫尔的爱情,以及科科娜和拉莫尔的友情。小说中的玛戈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女人,她不满于与亨利的政治婚姻,追求自己的爱情。作者显然对她充满了同情。在本书第六十一章《公共之塔》中,玛戈特收到拉莫尔人头的那一段会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可可娜是一个热情、潇洒、大方、侠义的英雄。他和拉莫尔直到大打出手才能相互了解,宗教上的对立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建立的真挚友谊。在《决一死战》中,科科纳得以越狱,但为了忠于友情,他没有抛弃被折磨致死的拉莫尔,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上了断头台。在前往刑场的路上,他不顾自己的痛苦,一次次照顾拉莫尔,为朋友尽心尽力。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般说大仲马写的小说是历史小说。其实只能说他所采用的题材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原著人物(比如像本书中的昂·布洛伊·佩利博士这样的次要人物历史上确实存在),但作品中的情节往往不符合真实的历史,那些人物也不一定是原著中的面孔。大仲马经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历史人物的行动和功过。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他的小说中了解真实的历史。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作者非常擅长描写历史上的时代氛围和活动环境。卢浮宫的盛大舞会,皇家狩猎,斗剑,甚至巴黎街头的风景都非常吸引人,为这本书增添了浓郁的历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