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历史与文化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它在中国中部的北部,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地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五省,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6?51,500米。除了少数几座落基山脉,高原上覆盖着一层厚达50?6?580米之间,最大厚度150?6?5180米。黄土颗粒细腻,土质松软,矿物质营养丰富,有利于耕作。流域农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多。在长期的水的侵蚀下,地面非常破碎,形成了高原、土丘和沟壑。

在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接秦岭,北至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五省,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m,气候干燥,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和铝土矿储量巨大。

平坦耕地一般小于1/10,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6?在535度的斜坡上。小而分散的地块不利于水利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通过陕县排出泥沙约6543.8+0.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约3000万吨氮、磷、钾养分随泥沙流失。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是中国自然改造工程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开发。这一控制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黄土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本段黄土的来源一直有不同的争论。其中,“风论”更有说服力。认为黄土来自北方和西北的甘肃、宁夏、蒙古高原等广大干旱荒漠地区,甚至中亚地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晚上冷却收缩,逐渐风化成大小不一的石头、沙子和粘土。同时,在这些地区,每当冬春盛行西北风时,风力骤起,飞沙走石,沙尘遮天蔽日。粗的石头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而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集成一片片沙漠,细小的淤泥和粘土纷纷飞向东南方向。当风力减弱或被蜿蜒的秦岭阻挡时,它们就停止堆积,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将我国黄石的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近纪干燥寒冷,武城发生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出现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干涸,堆积了范围广、土层厚的离石黄土;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燥寒冷,堆积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较广,在南方被称为夏树黄土。全新世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松散的黄土层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梁、岬相间的碎面。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无法用黄土风成理论解释。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而粘粒含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由西北向东南的规则排列是一种阶梯式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的模糊过渡。这种一步一步的瓦片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等等的杰作。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专门前往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静宁县、秦安县和定西县,采集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样品,从中获得了700多个孢粉样品和209个表土孢粉样品。这近千个孢粉样品记录了黄土高原从公元前46000年至今的植被变化过程。通过碳14的测定,在6个典型剖面中得到了34个年龄。专家分析后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分离出的孢粉颗粒数量最多达到约1112,最少不到50个,说明在过去的4万年间,环境和植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春海说,从孢粉分析来看,已发现松树、云杉、冷杉、铁杉、橡树、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记录。专家认为,黄土高原并非始名“黄”。在46000年的历史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相互消长。这段时间,黄土高原经历了多次快速的“变脸”。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的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风力骤起,就会在西域形成飞沙走石、尘土飞扬的景象。翻滚的沙尘依次沉降,细尘最终落在黄土高原,形成一片荒凉之地。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之下,撑起后者。于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脉开始形成并逐渐抬升,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抬升。

然而,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向北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西北地区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是黄土高原上堆积的灰尘的发源地。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240万年来高度一直在增加。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将西风带的表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东流。这种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海拔3500-7000米,成为携带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也得到了加强。从西北向东南吹的冬季风,加上西风急流,在中国北方形成了黄土高原。地貌类型编辑该段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接青藏高原,处于我国二级地形阶梯上。被几个深深的断层带包围着。新生代以来,断块运动占主导地位,鄂尔多斯地台向斜整体呈中度隆升,地形高差变化不大,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因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迅速。它们是河流沉积物的补给地和初始输送通道。黄土松散,有垂直节理,容易被侵蚀。黄土塬、山脊和海角地貌是当今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类型。山地、平原和四川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高耸在高原上的群山就像海洋中的岛屿。如六盘山以西陇中高原的武曲山、花家岭、马咸山,陇东陕北高原的子午岭、白玉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指平坦的黄土高原,著名的有陇东东东直塬和陕北洛川塬。塬面宽阔,适宜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塬地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故分为长塬,成为山梁,称为“梁”地。若梁地被山谷切割,分散孤立,形如馒头的山头,当地称之为“毛”。由“梁”和“毛”组成的黄土丘陵多在附近沟底以上约100 ~ 200米处,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源区。四川是高原深处的河谷平原。在梁茂地区,地下水出露,江河带来的泥沙沉积在这里,两边形成小平原,称为“川”。四川两岸有梯田,即“棕榈”和“五线谱”。棕榈是盆地状的平原,有四川土地的源头,不同于棍地的带状分布。

黄河流经中上游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段,当黄河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时,众多支流涌入,将黄河“染”黄。据测量,该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河流总泥沙的90%。

从地球上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亚到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是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其范围大致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至日月山,东至太行山,涵盖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以西,黄土厚度在100米到200米之间,最厚的在兰州,达到300多米。黄土的面积和厚度是世界上最高的。编辑这一段土壤侵蚀

主要是暴雨冲沟对松散黄土的冲刷造成的。黄土颗粒细,结构松散,直立,含碳酸钙,遇水易溶解,易坍塌。地面陡坡、植被稀疏、夏季暴雨,造成了奇峰、陡壁、溶洞、溶洞、天生桥等微地貌,进一步助长了沟壑的扩大,加速了水土流失。同时也与现代地壳上升有关,使沟床不断下切和侧向侵蚀,沟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不断扩大,沟越来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砍伐森林、破坏自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采取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兴修水利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加大“三北”防护林建设,提高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率。特别是对于这种松散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必须高于全国22%的平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该段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它被称为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西部,为新生代坳陷盆地,属盆地高原,海拔1500 ~ 2000米。破碎地形,多波束,海角,山谷和山脊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盆地高原,海拔800 ~ 1200m。经过强烈的侵蚀,除少数残存的黄土塬(董志远和洛川塬)外,大部分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茂山。与此同时,只有几座低矮的基岩山丘像岛屿一样突出于高原之上。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和沉降盆地组成。山区有吕梁、衡山、五台、中条山、太行山,盆地有大同、新县、太原、临汾、运城。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 ~ 1500米。落基山脉构成了高原的主要部分,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和山间谷地,约占整个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能源基地编辑此段

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煤炭资源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开采条件好。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达200亿吨。中国已探明储量的超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山西省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北神府煤田和长庆油田也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地理位置适中。作为国家能源基地,不断为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称之为全国的“锅炉房”。

历史编者这段黄土高原自秦汉以来经历了三次毁林开荒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垦荒”(边防军有组织的垦荒)和“实边移民”。这种大规模的“开垦”造成了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森林的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朝进行的大规模“垦荒”,对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的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山西北部大力推行“耕田”制度,把毁林开荒的任务强加在每一个边防军身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朝实行的“屯田垦荒”制度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第三次垦荒是在清朝,实行赏垦制。开垦范围从陕北、山西北部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数百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土地大面积沙化,水土流失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