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的由来

函谷关,《辞海》解释:“因被锁于谷中,险如书信,故名。东起庐山,西至金童,通汉沽,有天险之称。”信是指装东西的盒子或盖子,深而封闭。根据《考古通论》,“关塞始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诏谕函谷关,诸侯在,商贾经商,牛牧在桃林,即设“风险管”管关,桃林已成为关隘……”可见函谷关是周初建的。函谷关,“西有高原,东有绝剑,南有秦岭,北有黄河”。路在深谷,事在百里之外。“马不收敛,车无方迹。”两壁险峻,树木遮天,可谓“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很多影响很大的战争。比如:郭公败容。公元前658年,晋献公贿赂住在骊山的全荣从西边攻打虢国,全荣的兵到桑田(今函谷关镇厚桑村)。郭公引伏兵从汉沽古道两侧杀出,居高临下,权荣大败而逃。五纵攻秦。公元前318年,楚、赵、魏、汉、燕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秦王,第一次联合攻秦。盟军进攻函谷关,被秦军击退,“五国之师皆败”;楚汉争关。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进攻武关灭秦,还防守函谷关击退项羽。在两军交战中,项羽终于突围,定居鸿门;西原战争。公元756年,唐朝将军葛在安史之乱中攻打西苑(函谷关西旧址)。唐军被诱入函谷关,遭到伏兵和火攻,一败涂地。在抗日战争中,函谷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4月,只有少数日军发动了“河南会战”。短短20多天,他们从洛阳(大王枣岭镇,老城西北黄河岸边,现已被三门峡水库淹没)攻下灵宝县城。中国军队保卫函谷关、横岭院,重创日军,死伤日军队长、团长2000余人。一小部分日军逃到堪乡后立即撤退,但未能进一步西进。古往今来,函谷关是连接秦与禹的必经之地,许多著名作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传奇和名句。“白马非马”、“终军弃尸”、“鸡鸣狗贼”、“紫气东来”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从汉代到明清,数百首关于函谷关的诗歌流传下来,其中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诗歌,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魏、元好问、李清照和的杰作。最著名的是骑着青牛过汉沽口的老昆。应关灵隐Xi之邀,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道德经》,长达5000字。后来《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函谷关成为道教信徒祭祖的圣地。上面说的函谷关就是古函谷关,也叫秦函谷关。另外有两个地方叫汉沽口,一个是魏汉沽口,在秦汉沽口以北约十里的黄河岸边。据史书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曹操西征张鲁、马超路线,促进了农业。看到函谷关古道崎岖难行,粮草难运,将军储旭奉命在黄河岸边开辟一条新路,就是当年的“曹操运粮之路”。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知府孟康在漕运要道入口处新建了一座关城,取名大沽关,又名金斗关,后被称为韩伟谷关。这个关隘的封闭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另一个函谷关位于新安县东一华里。它叫函谷关,也叫新湖关,是汉武帝时的船将军杨复修建的。当时都城在长安,人以居关为荣,以居外为耻。杨仆是益阳人(益阳当时属于新安),以身为外地人为耻。上书汉武帝,三年(公元114),捐出全部家财,将函谷关迁至新安。这座建筑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