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晚唐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唐末农民战争详解过程。

唐朝后期,社会阶级矛盾加剧。政治腐败和连年战争使得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皇帝、官员、藩镇、僧侣、地主、富商占据了大部分土地,藩镇割据、战乱加剧,使统一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尽管如此,唐政权仍力促农民征税,农民负担更重。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基础上,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874年,王献之在河南长垣(今范县)发动起义。第二年,黄巢率部攻陷山儿曹州(今菏泽县)。两个起义者的相遇大大增强了农民起义者的力量。起义军攻打州县,镇压地主,开仓济贫,得到农民的热烈支持。队伍迅速壮大到五六万人,影响力扩大到河南、安徽、湖北等广大地区。

公元878年,王献之在鄂作战受阻,黄巢被提升为起义军总司令,被称为田冲太保将军,号召农民以唐朝政权为目标,冲破唐朝的封建统治。在此号召下,起义军南征北战,将唐末农民战争推向高潮。

一是转战山东、河南、湖南、安徽等地。接着,十万大军渡过长江,挺进唐朝统治薄弱的江南。他们转战江西、浙江等地。起义军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开辟了700里长的山路,进入福建、广东,征服了富庶的广州。

起义军在这里休整的同时,正在为北伐做准备。879年,起义军开始北伐,越过长江天险,攻克洛阳。此时队伍已达60万人,纪律严明,锋芒毕露,与长安之门潼关相匹配。长安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人心惶惶,数百官员逃亡,唐僖宗逃往四川。

1981年,起义军占领了敌人的老巢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受到长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叛军进入长安后,仍然采取机动战术,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没有打赢消灭唐朝残余势力的战役,给了敌人反击的机会。

1983年,叛军无粮无援,只好退出长安,转战河南、山东。884年,由于敌我悬殊,起义军最终失败。黄巢率千余部下退守泰山狼虎谷,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十年,几经万里,转战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黄巢农民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提出了“平等”、“冲天”的政治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在贫富尖锐对立的形势下提出的平均富裕的革命要求,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新阶段的开始。

它冲击了封建秩序,打击了地主阶级,削弱了藩镇势力,使唐朝政权濒临灭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长期处于运动状态,没有建立起坚实的根据地。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最终必然会失败。这是革命人民的重要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