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历史和文化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写道:“螳螂之水,源出于庐山,即。”《辞海》载:“鲁山:在山东省中部的宜都、莱芜两县...在沂源县北部。伊河之源。”清康熙三年(1664)《燕山杂记》载:“庐山在镇东六十里,孔子登东山卢晓。”相传“庐山”古称“东山”。因为空雨已经到达山顶,这座山被命名为“东山”,因为它位于我们省的东部。古诗孟子也有“登东山而小,孔子登泰山而小于天下”这句话。后来,由于此山位于齐鲁与巍峨的交汇处,在当时处于鲁国之地,故又称“庐山”。民国二十年(1931)博山地方志记载:“往县城六十里,高镇东南名庐山,史称庐山拖沓。”由此可见,庐山面积之大,山势之高,是淄博第一大山。是我省继泰山、崂山、蒙山之后的第四高峰。民国二十六年(1937)《博山县志续编》载:“庐山产佳茶,其味为天下第一。石头上的花可以入药。”相传古庐山有许多茶树,所产茶叶鲜香醇厚,引来人们的品评。山里也有很多花和草药,所以擅长辨别黄之技能的医者会在春秋季节去采摘。庐山非常高。明代有“大雄宝殿”、“仙女圣母殿”、“直公殿”、“直公塔”等建筑。当时百姓祈雨,络绎不绝,朝拜膜拜,香火极盛。后来经过反复战乱,特别是“十年浩劫”,寺庙全部破败荒废,只剩下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