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保险的历史和典型例子
保险的本质就是集合大家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有困难,每个人都会互相帮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人为我,人人为我”。现代意义上的保险起源于海上运输的需要。早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于地中海的商人经常在遭遇海难时丢弃一些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担,形成了“一人所有,一人所有”的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吕克韦伦于1347,10年10月23日签发的一份保险单,承保“圣克拉拉”号轮船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航程。汉堡火灾保险协会成立于1676,是最早的专门从事保险的组织。18世纪以后,保险业发展迅速,险种增多。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还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中国最早的保险机构是广州保险公司,由英国商人于1805在广州设立。中国民族资本最早的保险公司是招商1885成立的仁和、济和。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是前总裁李鸿源经营的华安何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保险公司已经和银行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人寿保险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明确的保障。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意义上,保险公司比银行更重要。从英国人在广州设立“于人保险公司”开始,旧中国的保险业就开始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保险”,只知道“燕子梳”。日本人从欧洲传入保险业后,翻译成“保险”,恰好是汉字。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修复条款》和《通商宪章》。为了扩大对中国的经济势力,日本将保险与其他业务一起输入中国,这就是保险的官方名称。1876年,清政府洋务派下令招商局拨专款成立仁和保险公司,1876年成立济和保险公司,后并入徐人杰保险公司。此时,保险作为一个商业名称在中国开始流行。20世纪20年代,广州人把“燕梳”改名为“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