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历史演变

吉林市是东北地区人类较早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这里出土了一个两万年前的人类聚居地——寿山仙人洞,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殷周时期,这里就有氏族部落,也就是满族“二人慎”的祖先。

西汉时期是早期扶余国的都城,称为早期扶余国,是当时东北最先进的城市。王国属玄土郡,后属辽东郡。据考,早期帝都在“脏城”,即吉林市东团山脚下的“南城子”。直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城池被鲜卑慕容穆攻陷,扶余王室才“西迁燕”。

东晋艺兮六年,高句丽国第19代,土王王光开,讲德为善王,影响延伸到今天的吉林。为了抵抗布吉国的南迁,在吉林市的龙潭山、东团山、三道岭山修建了大小不一的军事城堡。高句丽灭亡后,布吉国七部之一的莫霍莫部首领达容若于元年(698年)在敦化、宁安建立渤海王国,926年被契丹王国所灭,历时229年。今吉林市下辖渤海州(即直辖州)三索州之一的徐州,该州曾跟随吉林市东团山脚下的“南城子”。

916年,耶律宝吉建立契丹国。926年,渤海国灭亡后,统一了东北。947年改国名为辽,今吉林市属辽东京道管辖。公元1115年,匈奴后裔女真建立了晋国。1125,金灭辽后,吉林起初属金的咸平路,后属上京路会宁府。到目前为止,吉林市还有30多座建于辽代、使用于金代的大小不一的古堡。现在吉林市有江北的土城子、江南的关帝等辽金古城。

元代吉林地区现属辽阳省开元路和海西辽东路管辖。

明代,这里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部所在地,成为“乌拉国”。1409年,明政府在吉林城设立造船基地,加强辽东都督与努尔干都督的联系,负责建造运送官兵、粮草礼品和贡品的船只,还将其作为运送官兵、粮草的中转站。

清代东北实行军政府制度,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

清朝时,统治者把沈阳作为清朝的发祥地。为了防止满清汉化,保护当地土特产,他们实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了两道柳条边墙(壕沟)。吉林位于旧边之外,新边之内,所以叫边。

1658年,清廷为抵御沙俄入侵,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命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胡达在吉林省松花江临江门至文德河口一带的造船厂恢复造船,练八旗水师。1661年,这里正式成立海军某师营,驻扎近2000名旗兵。1671年,宁古塔副司令安珠虎奉命率领满清八旗3000余人在此进行了两年的建设,并于1673年建成吉林木城(后改为土城、砖城)。公元1676年,宁古塔将军(后改名为“吉林将军”)奉巴哈之命迁居吉林市。

康熙皇帝于1682和1698两次视察吉林城,乾隆皇帝于1754两次视察吉林城。

1727年,建立永济州,治吉林市。1747年,永济府改为吉林厅。1881年,吉林堂升为吉林直隶堂,次年升为吉林府。

1913,吉林省更名为吉林县。1929年,吉林县更名为永吉县,成立吉林市筹备处。1931 9月21日,日军占领吉林市。3月1932,1,伪吉林省办事处成立。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成立“吉林地方保安院”。5438年6月+10月,在中共吉林市委的组织下,吉林市政府成立。6月,吉林省政府成立,首都设在吉林市。

1946年5月,* * *部队撤出吉林市,国民党在此建立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占领吉林市。3月10,中共吉林省政府迁至吉林市,3月23日,吉林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 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迁出吉林市,省会迁至长春市。

1968年3月,吉林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撤销吉林革命委员会,恢复吉林市人民政府。污城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46年(东晋永和二年),为扶余国早期帝都。在东团山遗址发现了吉林省最早的城市,即《三国志·魏徵东夷传》中记载的“污城”。

造船厂时期:1409年4月(明永乐七年),明政府在吉林设立造船基地。辽东都督刘清,古称骠骑将军,三次到吉林城造船运粮,题刻在松花江边的悬崖上留作纪念,即阿什哈达崖石刻,吉林“造船厂”之名由此而来。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为抵御沙俄入侵,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清廷下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胡达在船厂恢复造船,练八旗水师。公元1661年,这里正式建立水师营,驻扎近2000名旗兵。公元1671年,宁古塔将军巴海奉命移驻船厂,统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

吉林乌拉(吉林)时期:公元1673年后,由于建木城、驻将军似乎不合适,造船厂逐渐改名为吉林乌拉。后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乌拉”多被省略,简称吉林。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下令“通称吉林”,从此“吉林”成为法定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