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悬棺葬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自从1000多年前在中国南方发现奇怪的悬棺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不懈地探索悬棺葬习俗的起源及其背景。毫无疑问,丧葬习俗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产物。学者们在讨论悬棺葬的起源时,一般认为是人类葬俗的演变。悬棺葬与史前人类洞穴和新石器时代墓葬关系密切,是一些民族和宗教观念的反映。具体到悬棺葬习俗形成的原因,则是见仁见智,有多种猜测和揣测。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祖先崇拜论。把父母和祖先的遗体高高地放在临水的高崖上,既方便后人瞻仰,又能让祖先保佑子孙兴旺的英气。古人常这样说:唐代张家的一只鸟《朝野一载》说:“吴希满父母死了,做了一口棺材,在临江山挖了一个龛子埋了。他们把棺材从山上吊下来,最高的一个认为是最孝顺的,就不再供奉生命的祭品了。”甘龙《珙县志》云:“珙县人多棘...相传有罗隐者,以棘尝其祖,惟教悬棺于崖,子孙高。所以争取高岩石得到幸运。”

(2)普渡的灵魂理论。古人称人体为“形”,魂附于体,即“附于形者灵,附于气者神。”有学者认为,棺材(尤其是船棺)就像独木舟,把死者从身体的灵魂中带走,带到天堂。楚辞“招魂”所表现的是“超度亡魂”的原始灵魂观念和三峡地区古老的民族习俗。

(3)“升天”与长生论。古人认为山崖离九仙境最近,故称悬棺洞为“仙堂”,悬棺葬为“仙墓”。儿孙们把祖先的遗骨埋在高不可攀的悬崖上,就像进入了云雾缭绕的神仙境界,既能避开鬼怪的干扰,又能向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

(4)返本或返洞论。所谓从水来,又回到水,从山来,又回到山,住在洞里,又回到洞里。原始人类曾经有过“穴居”时代,山中狩猎,水中垂钓,对大自然有着深深的眷恋。把祖先吊在水边的悬崖洞穴里意味着把他们送回大自然。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丧诗”是复古观念的体现。

此外,还有“保护尸体”、“抑制天花感染”等理论。大部分是抱着悬棺的希望而生的,没有说服力。以上四个主要观点在国内外研究悬棺的学者中非常流行。所有的理论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