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的传承现状
海陆丰的麒麟舞主要在春节和喜庆节日期间举行。是广东汕尾海陆丰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最初是一项古老的原始体育活动,与人民反抗强暴和异族入侵有关,后来转变为一项盛大的节日和庆祝瑞祥的文化活动。
独角兽舞队的组成基本上是由乡镇和社团组成,尤其是同姓村。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因队而异。跳麒麟的时候,有的队伍有舞者,有的队伍没有。比如镇上的圆山村里就有两个舞狮的。其中一个戴着狞厉的面具(傩戏的外壳)扮成魁星,背着仙笔画,不时惊扰麒麟。一个头戴哪吒帽,背一把剑,手里玩一个狮子球,时不时玩玩麒麟。
表演形式和程序:海陆丰麒麟舞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表演模式。通常打谷场和农村的空地作为表演场地,一人舞麒麟头,一人拉麒麟尾。伴随着大锣、大鼓和大唢呐,独角兽开始跳舞。先是对着天空鞠了三个躬,然后绕着马戏场转了一圈,在场地的四个角落寻找食物。这时,唢呐奏出狮子诗《吃四门》,然后它在场地中央翩翩起舞,表演打滚、舔脚、洗胡须、咬骚等滑稽动作,情绪激昂。
麒麟舞之后是武术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髓。它表演过打拳、制棍、动刀、舞尖弦、对铁尺指弦、卷藤牌(一人持虎叉,一人左手持藤牌保护,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击叉,当场滚刀,作马脚斩),最后集体动棍搏击,随着打击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武术表演)。每支队伍不一定以上都有,但至少要有五项,所以叫“动彩”。每次表演都以班里老师再次舞动独角兽的头,鸣炮致敬而告终。
东江麒麟舞
惠州小金口——“麒麟舞之乡”
小金口麒麟舞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不仅有“麒麟舞”,还有龙拳、舞狮。甄说,这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东江文化遗产,把小金口的“麒麟舞”文化品牌做大做强。这是第一届麒麟节,争取一年举办一次。
8月6日至7日,省文联、省人协专家组对我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进行了专题调研。专家组一致通过申报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广东省麒麟之乡”的申请,同意省文联、省人协命名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广东省麒麟之乡”。同时,省文联、省人协同意于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举办广东麒麟文化节暨第二届麒麟舞蹈大赛。
根据地方志记载和小金口老人的回忆,惠城区小金口东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小金口就已经组建了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因为这里战乱频繁,盗贼横行,所以被称为“吴麒麟”。为了防止土匪和小偷洗劫他们的家园,伤害村民,每个自然村都设立了武馆。武馆有武馆队和麒麟队。各村青壮年学舞麒麟,打龙形拳,既是强身健体,也是保护村子,保村子平安。村里每个人都会跳几遍麒麟,从老人到黄毛小孩。村民结婚办年夜饭,都要舞麒麟以求吉利。
惠州市位于东江中游,小金口也位于东江附近。所以从清朝到民国初年,小金口的麒麟舞被统称为东江麒麟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养了上千只麒麟舞。
小金口麒麟团队从8个团队发展到20个团队。
随着惠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文化名城活动的深入开展,小金口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投资800万元完善了一批文化场馆,并购置了设备,建成了“省级特色文化站”中心场馆、客家国画院、7个村级文化室、39个团级文化室;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址,深入挖掘民间流传的文化、文艺队伍和艺术家,先后组建了文联、声乐队、书画协会、棋协、龙舟队、醒狮队、麒麟队等15支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队伍。该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级特色文化站”称号。
在文化建设中,小金口街道办事处注重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重点发掘和推广东江麒麟舞,先后投入20多万元进行改造、包装和推广。全镇10个村(居委会)的独角兽舞蹈队由8个增加到20个,成员200多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15岁,参加过独角兽舞蹈活动的有1000多人。东江麒麟舞也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形式由过去的一个门派转变为多个门派的融合。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办事处“麒麟舞特色之乡”,吴冶村民小组、九一村民小组被命名为“麒麟村”。68岁的独角舞者叶阳星被市文化局评为惠州市“民间艺人”。
参加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获银奖。
2005年9月,由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主办,九省市及港澳参加的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在广东汕尾举行。小金口麒麟队凭借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获得了银奖。2006年元旦,10麒麟战队与小金口30名成员组队参加“文明之光”惠州军民春节联欢晚会,并作为第一个开场节目进行表演。
2006年2月12日,惠州元宵节文艺游行中,来自小金口的10麒麟队为游行开路,惠州市民再次领略了东江麒麟舞的风采。同年5月参加在深圳举办的麒麟会展览,获表演二等奖。6月,受邀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隆重举行。在艺术节的大型文化展示中,麒麟舞大放异彩,受到中外客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2007年6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激情广场在东江公园举行。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东江麒麟舞在“文明惠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开场节目中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的东江麒麟舞也受到了社会的青睐,受到了本地和外地演出的邀请。小金口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东江麒麟舞协会,将东江麒麟舞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还决定将每年的3月26日定为“麒麟文化节”。
客家麒麟舞
樟木头镇是东莞纯正的客家小镇,麒麟舞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出现了五次变化:一是时间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冗长的1小时,变成了10分钟左右;二是形式上的变化,从过去的单打、双打到现在加入群殴表演;第三是内容上的变化,从过去的拜门表演到文艺表演;第四,服装的变化,从老式服装到更现代的服装;第五,队伍发生了变化,从自然村队变成了跨村表演队。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客家麒麟的艺术内涵,为这门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个麒麟用竹子裱起来,用优质砂纸糊起来。它最大的特点是身材优美,体宽,高,尾长;麒麟上所绘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色彩更为丰富、细腻、生动,使整个麒麟舞动起来气势磅礴、轻盈灵动。麒麟造纸艺术的失传,让很多樟木头镇的人对此感到有些失望,也意识到这项祖传艺术应该恢复。
黄阁麒麟
“黄阁麒麟”已经流行了100多年。一百多年来,每逢节日,神仙过生日,秋天出门,农民们都舞麒麟,以表示对吉祥的欢迎,祈求风调雨顺,国家兴旺,人民平安。所以民间有“麒麟献瑞士”的说法。
黄阁麒麟舞来自民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由民间艺人改编的黄阁麒麟舞,从麒麟的造型到舞技都进行了改进,并配以广为人知的广东音乐《胜利令》,将锣鼓与广东大笛演奏、单曲有机结合,充满了热烈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广东特色。
2000年10月9日,由黄阁镇大塘村30多位地道农民组成的麒麟队,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山花奖”首届全国民间广场歌舞比赛。他们表演了《黄阁麒麟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8民间艺术表演队同台竞技。这些队伍是从全国200多个队伍中选拔出来的。最终,黄阁麒麟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拔得“山花奖”头筹,还获得了杭城民间艺术最高奖“金桂花奖”
黄骅麒麟舞
主入口:黄骅麒麟舞
被称为“北方麒麟”的黄骅麒麟舞,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大威猛,在闪、转、飙、动之间表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和高难度的动作,与北方人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相吻合。与江苏、湖南等地精致的南方麒麟交相辉映,* * *诠释和诠释了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根基和内涵。
黄骅麒麟舞凭借其高大上的艺术造型,融入惊险、险、奇的高难度动作的杂技表演,给观众带来非凡的艺术震撼。由于材料复杂、成本高、费时费力、表演动作难度大,黄骅麒麟舞的表演规模日益萎缩,面临失传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