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
佳能理由:
曹操和刘备在汉中交战,两军相持不下。却说曹操见水军粮草尽,不能取胜,甚为担忧。这时,士兵们来询问夜间口令。曹操只是看着碗里的鸡肋,随口答道:鸡肋!
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时,这个家伙很聪明,鼓励士兵们收拾东西,准备撤退。士兵问他为什么。杨修说:鸡肋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如果丞相今天打不赢,怕被人耻笑,明天就撤军。所以大家都信了。此事被曹操知道,遂以蛊惑军心为名,将杨修斩首。这就是关于鸡肋的故事。
扩展数据:
历史事实: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杨修机智、聪明、口才好。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曹操的器重,成为曹操的宰相。
在广门、一盒饼、曹操梦杀、武陟等事件发生后,曹操对杨修暗中提防,后来杨修又暗中干预废太子,引起曹操的极大不满和嫉妒。在汉中战争中,曹操以“鸡肋”的罪名杀死了杨修,并给他一个沉重的葬礼,给他许多物品以安慰他的亲属。
杨秀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惟妙惟肖,让人看不到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理“鸡肋事件”,依法斩首杨修,做得天衣无缝,消除了他心中的一个隐患,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杨修作为封建时代的谋士,是中国古代的典型人物。他的才华和学识出众,对丞相曹操的心理活动的推测、分析、判断和预测也相当准确、迅速、敏捷,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杨修也因为这种预见的准确性而失去了生命。
杨修对曹操撤军前的矛盾心态犹豫不决。虽然他掌舵有识见,但作为曹操多年的幕僚,他对曹操多疑暴戾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他误以为曹操根本不会取他的首级,所以才敢在军中实话实说曹操要撤退,让士兵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例子。?
参考:弃之无味,弃之可惜。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