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底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19上世纪六九十年代是上海租界制度基本定型、上海大城市特色逐渐凸显、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时期。其间,从清咸丰十年到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战争主要发生在外围地区,对上海影响较大,对上海的县城和租界影响不大。

租界制度方面,清同治二年,英租界与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吴淞江两岸的租界合二为一,上海四府两方的市政结构变为三府两方。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美租界更名为国际公共租界。同治八年混合院的设立,使租界更像一个“国中之国”。租界的面积逐渐扩大。到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积分别达到33503亩和2135亩。

混合法庭的设立对上海的政治、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治四年,混合院的前身——洋泾浜北第一任主任衙门成立。同治八年,设立混合院,建立外国领事联考制度。此后,法租界还设立了混合法庭,陪审团的权力大于英美租界。英美领事乘机夺取中国官员在租界的合法权利,在领事法庭审判租界内的中国居民。

经济上,最大的变化是国内港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只有广州的七分之一,相当于咸丰二年的广州,咸丰五年是广州的两倍,取代了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从同治三年到光绪二十年,每年进出口贸易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进口占60%以上。现代金融业开始出现。同治四年,汇丰银行开设分行,成为上海最大的外资银行。光绪二十三年,第一家中资银行——中国商业银行成立。

19世纪中后期,工业发展,尤其是造船、军工、纺织业在全国领先。同治四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其枪支、枪械制造水平和金工技术在全国都是一流的。光绪二十五年,工部电器司安装了东方最大的新式水管锅炉。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五六十年代,美国商船旗长阳公司、英国商船太古公司、怡和公司的船只进入上海,竞争十分激烈。同治六年,34艘外国船舶进入上海港,吨位570 ~ 1040吨,居远东港口城市之首。同治十一年,中海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航运公司的建立,加入航运竞争。

新兴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墨海图书馆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六九十年代,先后出现了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出版社、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土山湾出版社、广水社等新型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数百种西文图书,占全国翻译图书的80%以上。学科涉及数学、化学、天文、地质、生物、法律、军械等诸多方面。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北华界报》、《六合丛谈》等报刊,随后又出现了《上海新报》、《世界通报》、《申报》、《新闻》等报刊,在中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创办了广东方言堂、圣约翰学院、中西学院、格致学院、梅溪学院。光绪二十三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南洋公学开学。任伯年、吴友如等创作的文人画。开创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画风,以海洋画派独立于国内画坛。

人口和市政发展迅速。太平军与清军的对峙持续了10多年,上海周边战事不断。大量江浙难民潮涌入上海,带来了充裕的资金,众多廉价劳动力和消费者。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商业繁荣,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机织布局等大型企业的建立,增加了上海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上海开埠时人口54万,同治四年近70万,光绪二十六年超过654.38+0万。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石子路、石库门房屋和比较完备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煤气、电灯、电报、电话、自来水、洒水车、垃圾车、dzmz、马车和自行车,开展了赛马、人跑(田径)、划艇、球类等运动,外滩公园、赛马场和豫园、张远、徐苑等私家园林向公众开放。

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日本等获得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特权。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输出资本的理想场所。光绪二十一年后,上海外商投资猛增。宣彤第三年(1911),外商在国内投资兴办企业91家,在沪企业41家,启动资金占总数的43%。外国资本在上海的投资和迅速扩张,不仅扩大了西方列强的掠夺范围,也刺激了上海的经济发展。此外,它对增强上海的经济实力,加强上海的国际联系,提高上海的国际地位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和多方面的影响。

在光绪二十一至二十四年的维新运动中,上海成为中国的信息、宣传和交流中心。《上海时报》曾风行一时,是戊戌变法期间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出现了非缠足社、农业社等新的社团,影响了全国。1898年政变后,上海成为改革派的避难所和对抗清廷倒行逆施的重要城市。光绪二十六年初,1000多名上海士绅通电反对慈禧提前立皇太子废光绪的计划,反对逮捕以通电为首的人,均获成功。上海在全国的特殊地位越来越明显。

光绪二十五、二十六年,义和团事件,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华北战事严重。为了防止战火蔓延到上海等长江流域,在上海官员和士绅的策划下,清廷官员和英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东南保护协定》和《上海城内外保护宪章》,在东南实行互保。结果,既阻止了英国等帝国主义者占领长江流域,又抵制了清廷对外宣战的命令。这一举措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关系重大。阻止了北方战火向南方蔓延,上海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对稳定上海,突出上海城市的独特性,增强内外吸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晚清10时期,文化事业大发展。在清廷废除科举之前,上海新式学堂已经兴盛起来,废除科举之后,发展更加迅速。城中学校、文明学校、爱国女子学校、震旦学院、复旦学院、中华学院等相继成立,三年间宣彤新式学堂超过100所。学校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光绪三十二年圣约翰大学的学位性质与美国相关大学相同。出版业发展迅速。继光绪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成立后,20世纪初,10年温明书店、广智书店、汇文社、中国图书公司等50余家出版机构相继成立。加上很多报纸杂志,大部分都集中在福州路和棋盘街。出版的大部分是日文翻译的西文书籍和一些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店等新教材成为全国学校的主要教材。

市政和社会方面,租界日益繁荣,华人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以租界为学习目标,在重大事件中举办各种事业。从光绪三十一年到宣彤三年,地方士绅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方自治运动,从市政厅内外的工程总局开始,再到市政厅内外的自治处,推动了租界外的上海市政现代化进程。新建或改建道路100余条,修复或拆除桥梁60余座,新建或改建城门9座,修建护岸10,修建码头6座。每年,超过65,438+0,700起民事和刑事诉讼以及警察违法行为得到裁决。以紧跟租界市政府为主要内容的市政现代化运动,对改变华人社区的旧貌,缩小华人社区与租界的差距,提高整个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海开埠后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初基本确立了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其间:(1)为了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首先形成了对外加工工业。外国资本势力在中国以上海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和贸易活动。上海出现了大量的外国公司,港口和航运业发展迅速。外商在上海形成了修船业和缫丝、轧花、制革、包装等出口加工业。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势力继续把上海作为倾销商品和购买原料出口的主要基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大规模输出资本,广泛投资于各个行业。棉纺业和烟草业发展成为上海最大的工业。(2)外资银行进入上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业务活动活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颍上李如银行成立。到同治四年(1865),上海共有11家外资银行,其中10家为英国商业银行。银行业务以国际汇兑为主,有的还利用东西价差从事金银套利等业务。65438+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德国、荷兰、比利时的银行进入上海,对上海乃至中国金融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英国人在清朝夺取了海关保管权,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擅自发行纸币,扩大了经营范围。(3)官办军工、官办商业、华商产业迅速崛起。65438+60年代以来仿制生产外国武器。同治元年成立洋炮局,四年创办江南制造局。出现了官督商办、官商联营等现代企业。从65438年到80年代,华商对工业进行了积极的投资,投资领域从造船和机器制造、印刷和木材加工等三大行业扩展到缫丝、棉纺织(包括轧花)、造纸、面粉、玻璃、制革、火柴、制冰和冶炼等行业。华商产业规模小,在国内外势力的双重压迫下难以发展。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注重改革生产技术,灵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