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游览黄山名人墓。
1,汪华墓
汪华墓,位于黄山市歙县桂林镇蓝韵山;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华(586-649),歙县(今安徽绩溪)人;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他占领了社、宣、杭、饶、穆、吴六国,自称吴王。天下归唐后,他弃王而降,臣服于唐朝。被高祖李渊授予朱郭、越国公、漳州刺史、六州总经理等职。至唐太宗朝,被忠武将军、九宫封为留守,掌管京师皇军;把陶文的军事谋略和忠义勤政作为今世后代的敬仰;六国百姓尊称他为王公大帝,四季建庙祀祠。
2.郑之珍墓
郑志珍墓,位于黄山市祁门县竹口乡清溪村圣堂坞山上,为夫妻合葬墓;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之珍(1518—1595),祁门县(今安徽祁门)人。进士之后,他在乡试中屡试不爽,于是投身于戏曲创作。其代表作有《五福的故事》,对目连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连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鼻祖。
3.鉴江和尚墓
鉴江和尚墓,位于黄山市歙县城西山麓;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鉴江和尚(1610—1664)出生于江南歙县(今安徽歙县);俗姓姜,僧名弘仁,名鉴江僧;擅长画诗,尤以山水画著称,是“新安画派”的开创者。
4.戴震墓
戴震墓,位于黄山市休宁县上山乡几座山头前;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戴震(1724—1777),安徽省休宁县龙符镇(今黄山市屯溪区)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还没升官就以博学著称。代表作有《毛政考据》、《商研究》、《考图》、《尔研究》、《方言疏证》、《水地记》、《狗骨歌哀集》等。在哲学、音韵学、训诂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5.王采柏墓
王才柏墓,位于黄山市歙县会城镇披云峰北坡的半山腰;现为歙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采柏(1887—1940),安徽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出身名门,从家里学到的东西少。5岁时,他拜黄为师。21岁入两江师范(南京大学前身)专修中国画。毕业后,先后担任武昌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系主任,安徽二中校长。在艺术上,他继承了“新安画派”,也擅长山水花鸟,尤其擅长青绿山水。
6.苏墓
苏墓,位于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村;现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1897—1999),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留法归国后先后在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国立成功大学任教。文学成就显著,代表作有《青天》、《蝉》、《刺心》、《屠龙记》、《松鼠的生活》、《南明忠义传》等。
7.曹墓
曹墓位于黄山市歙县会镇皮云峰山上。
曹(1898—1988),安徽歙县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1926回国后,先后在南京工程学院、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洋理工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江苏医学院任教。除了在化学方面成绩突出,在医学、教育、绘画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8.许世秋、裴禹锡夫妇墓。
徐士球、裴禹锡墓位于黄山市歙县会城镇的披云峰上。
徐世秋(1900-1993),安徽歙县人;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曾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代表作有《鱼乐图》、《看岳》、《黄山云雾松涛图》、《人体解剖与造型艺术研究》等。
裴(1908—2010),浙江兰溪人;表姐贝,毕业于苏州女子职业学校,是“中国女子书画社”重要成员。
9.苏虞墓
粟裕墓位于黄山市黄山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旁。粟裕将军的骨灰撒在全国八个地方。这八个地方分别建有苏虞墓或纪念设施,黄山苏虞墓就是其中之一。
苏宇(1907—1984),湖南汇通;1927年6月加入中国* * *生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历任红四军参谋长、启功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中国闽浙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兼代理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司令员、苏中军区第一师师长、司令员兼政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政委。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
10,王世清墓
王世清墓位于黄山市歙县会城镇的披云峰上。
王世清(1916—2003),安徽歙县人;毕业于北师大、北大,物理、经济专业,文理兼收;师从黄、王采柏,对徽州书画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曾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大百科》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