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扬州历史上那么繁荣,现在知名度却在下降?

扬州在隋唐以前几乎无人知晓,隋唐以来成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扬州路十里》等大量诗篇,无不展现了扬州的地位和繁华。

作为一个运河小镇,扬州的命运与运河息息相关,几乎可以说是“兴于运河,衰于运河”。我们知道,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河流多为东西走向。运河的开凿贯通,犹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打通了任督二脉,各种物资的南北运输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元明清时期水路更短、更垂直的京杭大运河,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一直是南北水运的咽喉重镇。更何况隋唐时期的扬州是国内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物质繁荣,风景优美,自然会带来文化繁荣。曾几何时,扬州的地位几乎相当于现在的香港上海!

随着时代的发展,航运、铁路等纷纷登上舞台发挥重要作用,内河运输日渐落寞,运河、扬州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晚清开埠和对外贸易交流给上海等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这条铁路的建设引发了郑州等新贵枢纽的崛起。但无论早期的沪宁铁路、陇海铁路,还是后来的京沪铁路、京广铁路,扬州都没有动静。可以说,在铁路大发展时期,失去了交通枢纽优势的扬州,在交通上变得不方便。

扬州曾经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的食盐贸易。苏北沿海滩涂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产地。古语有云,“武盐胜雪”。此吴盐指白嫩细腻的淮盐,自唐宋以来即为盐中上品。明清时期,扬州是淮南盐场的集散地。清政府的“盐引制”政策使食盐贸易成为垄断行业,淮盐的巨额利润给扬州盐商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也延续了扬州的物质繁荣和文化繁荣。但随着盐业垄断地位的丧失,盐商缺席,扬州也沉寂了。

到了近代,我们从闭关自守的农耕文明走向了拥抱世界的工业文明。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扬州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完成向工商业的转型和过渡。近代,上海等港口开放,各地兴办工业。但是,资本创办一个产业,讲究的是原料、矿产、交通便利。而不再具备这些优势的扬州,在清末民国时期也未能吸引大量资本在此开厂办工业。新中国成立后扬州虽有一定发展,但与上海、南京相比差距甚远,甚至与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日益发达的高铁线路,扬州千年积淀的园林建筑,良好的服务业基础,都让扬州成为一座高品质的人文旅游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