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阅读的思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读者看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请往下看。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想法。我希望你喜欢它。

读《费尔巴哈提纲》第一部分的感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只有1500字,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过去的一切旧哲学,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高度评价这个大纲,说它“非常有价值”,是“第一个包含有新世界观的天才的胚芽的文件”。[1]提纲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第一,批判旧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纲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我们是否知道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按照老唯物主义者的说法,主体是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但它是被动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的人性特征,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马克思在《提纲》的开头就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只把事物、现实和感性以一种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不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来理解,而不是从主观方面来理解。”[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转化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所忽略的。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客体,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实践的客体,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反应。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此外,“有一种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以至于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马克思认为这也是没有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他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完全是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对环境教育与人的关系的错误理解。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变化的同一基础,人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自己,环境的变化与人的变化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无法理解真正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研究真正不同于意识形态对象的感性对象,但他并不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活动。”[4]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他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看作是人能够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他在《本质》一书中把实践看作是“可鄙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5],因而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看不到自己的能动性,因而无法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从而导致庸俗唯物主义。

第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发展了一个能动的方面,但只是以抽象的方式,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和感性的活动本身。”[6]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被动地反映客体,唯心主义则与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确实看到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他们又抽象地夸大和发展了这种作用,使之脱离了自然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客体关系上,唯心主义赋予绝对概念和主观精神对物质世界的支配地位,而包括人在内的物质世界处于支配地位,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不懂实践的意义。他们没有实践就理解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没有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它们都没有理解实践的内涵。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从主体向客体的动态转化的角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从主体向客体的动态转化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主体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被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原来的自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积极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历史,创造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是一个具有人的主体性的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历史就不会发展。马克思首先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转化和转化关系,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接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8]也就是说,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活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也就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度,也就是思维的彼岸。关于没有实践的思考是否现实的争论是纯粹的经院哲学。”[9]也就是说,马克思把认识问题理解为一个实践问题,既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又给了实践一个正确的解释。在他看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是与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的。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范畴。人们在实践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到“自身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0],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地向人们向往的方向发展,人们才会不断地接近“自身思维的彼岸”[11],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但是,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差异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是客观真理,否则就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这里建立了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

第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转化实质

《提纲》是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重要著作。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以人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出发点,从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与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提出了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家只是使用不同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实质。过去,“哲学家”不理解实践的真正意义,忽视了它的作用。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论解释客观世界。然而,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认识,进而在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改造和改变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费尔巴哈“只是想像其他理论家一样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认识,但是一个真正的* * *生产者的任务是推翻这个现存的东西”[13]。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哲学的作用是在正确解释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哲学的主要功能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评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在实践中广泛运用。《提纲》第一次向世界呈现了科学实践观,这不仅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而且超越了现代哲学乃至现代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开启了《提纲》中所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客体世界、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关系的种子,是未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实践范畴是整个骨架的支点。因此,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他的新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社会历史领域的实践观点实际上是唯物主义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