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学术问题,并宣布他们的研究或实验结果。会上的发言经常被录音,然后打印出来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一些科学家通过交谈或通信相互交流信息。这是科学家在期刊出版前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

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的扩大,在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学术团体皇家学会成立于1662年,1665年创刊的《皇家学会哲学杂志》(至今继续出版)和同年在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 ~ 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期刊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出现,科学类别越来越细,于是分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也逐渐出现。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1679在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是第一本。

中国大约有400种中医期刊。清代唐大烈《吴讲学》(11)载有41位作者的94篇手稿,涉及内科、内科、妇科、儿科、历代医家。从编辑和内容方面来看,吴和可以说是近代中医期刊的雏形。

19世纪中叶,广州和上海这两个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的大城市出现了早期的西医期刊。1880(清光绪六年)由美国传教士医生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出版。博医学杂志创办于1887,后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于1915 11。它是《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医学刊物。目前仍由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物数量增加,文献量增加,学科相互交叉。一个研究课题往往很难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窥见一斑,于是出现了对原论文进行收集、浓缩、整理的文摘、摘要、标题等形式的期刊,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文汇总》。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得到新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摘要因其言简意赅,包含原文所提供的主要信息而发展迅速,深受医务工作者的喜爱。中国医学文摘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中国医学文摘》,报道国内文献,分为16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本是《外国医学》,报道外国文献,共分44册,涵盖了医学的大部分专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