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郭松龄为何与杨雨婷不和?

郭松龄和杨雨婷这两位东北军中最具军事才能的才子,是少帅的精神支柱,而后者则是主帅的心腹。他们为什么如此不和?

郭松龄和杨雨婷是谁?

(1885-1929)北洋时期冯军阀首领之一,本名葛。张,左右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步毕业。历任参谋长、东北军训练总监、东北三省兵工厂办公厅主任、第三、第四兵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察、安参谋长、东北政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他相当足智多谋。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东北军系士官派首领。

郭松龄(1883-1925),辽宁沈阳人,冯至军阀爱国将领之一。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校,考入陆军大学。受孙中山先生影响,早年加入新军同盟会,后投靠军阀张。由于有在京会馆和韶关会馆讲学的经历,他被聘请为东张。

第一次直接服役战争后,冯军军队内部逐渐形成了“旧派”和“新派”。守旧派是军中的实力派,大多是与张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包括张、张景辉、唐玉麟、和吴,都在军中担任重要军政职务。新学校分为“士官学校”和“鲁大学校”,两者均出自军校。“士官学校”大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以为首,成员包括、韩、、常荫槐、、俞国汉、邢世莲等。这些人非常依赖,视杨为“智囊”和“精神领袖”。“鲁大”派大多毕业于以郭松龄为首的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校。张学良虽然不是鲁大学派的领袖,但他对鲁大学派最为欣赏和推崇。鲁大学校的大多数成员是教师和旅长。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与杨雨婷乃至教练争权夺利。

郭松龄和杨雨婷有不同的看法。

郭松龄主张“强兵、守桑、开发东北、避内讧、御外侮”,坚持为军队服务要贯彻“保环境、保人民”的方略,深耕东北三省人民福祉,富庶强兵土地,防止日军觊觎东北。

而对张逐鹿中原的野心深信不疑,极力主张势力向中原发展,夺得北洋政权的最高权力,导致了两次战争的爆发。最终,学者王永江选择了辞职退居大连,而军事将领郭松龄选择了谏阻。

杨雨婷利用总参谋部的权力,在冯军安插私人,并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冯军将军组成的小集团,在权力和利益的斗争中压制了一大批“新”陆军将军。在第一次直接服务战争期间,《杨雨婷公报》枪毙了许多鲁达学校的军官,郭松龄一直记得这场复仇。

第二次直役战争后,张“论功行赏”,把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把江苏督军给了,把安徽督军给了,而功劳最大的郭松龄却哪儿也没得到,这让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极致。

杨雨婷和郭松龄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杨雨婷专横,傲慢,擅长小圈子。他信任卫兵张左林,有时忽视张学良。而郭松龄则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苟言笑,小心眼,任性。当冯军重组军队时,杨雨婷经常限制第二和第六旅的预算以及军械和弹药的供应。张学良觉得“一切都被杨给难住了”。杨和郭一向不和,如今更因主帅和少帅的宠爱而水火不容。

奉系最有能力的两个干部如此水火不容,一山不容二虎?

三观的不同也可能是两人嫉妒,两人关系水火不容;郭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主义者,而杨是一个世故的利己主义者。各自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1925年,郭造反,失败后被枪毙,暴露三天。教练去世后,杨雨婷以自己的才华为荣,喜欢组建小团体,依靠自己的优点。连张学良都不理,处处受制于少帅。杨雨婷在1929年被少帅杀死。

两人都是极有能力的人才,但三观不正,人格有缺陷。两只老虎的争斗没有赢家,导致了两只老虎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