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和红釉不一样!
青花釉里红锅瓶
青花釉下红器最早出现在元代,明代中前期曾出现过一次,后消失。直到清康熙皇帝才恢复明初的水平,雍正时期成效显著。不仅青花颜色纯正,而且釉中的红色鲜艳美丽。最后达到了完美精致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釉下彩工艺是以钴为着色的青花料和铜红料,在瓷坯上绘制图案,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高温还原焰烘箱中一次烧成。由于钴铜红发的色温要求不同,将其装饰在一个物件上很难火成功。难怪人们感叹“千窑难烧一宝”,所以称赞为“宝烧红”
龙凤戏牡丹盘瓶(见图),高56.6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9厘米,被国内一线拍卖公司收藏。腹部最大直径为24.8厘米。胎质不强,肩部饰双耳,{ 131 } 101;71, 3004;内壁上有接触痕迹。通体施粉白釉,釉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青花发灰蓝色,凝黑色,釉下红明暗相间。胎儿的棕色小眼睛可以在圆圈底部的釉料蔓延中深深地看到。据此,应视为清代中后期烧制。
这个瓶子装饰精美,笔触细腻。寓意繁荣昌盛,龙凤呈祥,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历经沧桑,真的很难找到,值得收藏。
青花釉里红雕花盖罐
青花釉里红雕花盖罐,高41厘米,直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坛子口直,颈短,肩光,腹鼓,圆满,沙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丰富,釉下红略暗。附狮子扣盖。
罐盖上方堆着塑料狮子纽扣,纽扣下方绘有青花莲瓣、草卷、回文。壶身和口沿绘有青花缠枝纹和卷草纹。肩饰下垂云纹,其中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纹以碎牡丹纹相隔。腹部四面用双钩钻石装饰,内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山水,其中山石、花卉在釉中涂为红色,花卉涂为青花,纹饰有浮雕效果。腹部下部饰以青花叠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底饰有草纹和变形的莲瓣,莲瓣上绘有倒置的名贵花卉。壶形饱满浑厚,装饰层次分明,融合了画、刻、塑、糊等多种技法。青花与釉下红相映,红蓝相得益彰。
此瓶1965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地窖。是近似两件中的一件,是元瓷中的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釉里红“龙翻墙”瓷盘
清朝雍正年间,民窑有大量的花卉图案,很多花卉图案喜欢用“交棒”的手法。内盘碗花的内侧部分穿过器皿口,一直延续到外壁。这种画法通常被称为“过棍花”或“过墙花”。雍正民窑青花龙纹盘也常用这种画法。龙的头部和前半部分画在盘的中央,后半部分画在盘的转折处之后的外壁上,称为“龙过墙”。雍正以后一直到清末,“跨杖”、“穿墙”等技法都非常流行。
笔者曾在雍正民窑见过一件青花釉里红“龙翻墙”瓷盘(见图),高5.4厘米,直径28.7厘米,足径16.8厘米,无釉砂底。
此器形制规整,补胎精细,开口,壁呈弧形,环足修剪整齐,内斜切环足,外壁口沿下一环凸弦之唇,沙底有细螺旋线。胎质细腻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白蓝,釉薄但有丰满感,侧釉上可见均匀细密的“橘皮纹”。
此器《龙翻墙》绘画精美细致,画风活泼,笔法娴熟,线条流畅,风格清新。在火珠、山墙火焰、青花云朵的映衬下,一条四爪游龙从盘内游走至盘外,动感十足。青花为主色调,釉红点缀于鳞片之间。青花颜色纯净艳丽,而釉红发色略差,深红凹,有锡光色,基本达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