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Sklz幼儿教育理论
德国的学前教育历史悠久。文艺复兴以前,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被誉为“学前教育之父”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登堡开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德国成为幼儿园的发源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质的飞跃,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世界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福禄贝尔开始,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教育,并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纵观德国的幼儿教育,笔者认为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简单,处处体现着模仿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内涵。相对于中国的学前教育,200多年前发现儿童的教育家卢梭呼吁的“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早已被那些创新的早教模式淹没。
第一,简单温馨的环境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都很小。从外面很难找到这个幼儿园,但是一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五彩缤纷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温暖舒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化设施,也没有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这些在我们的想象中都是有价值的。它的优雅和简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室屋顶上挂着的是用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窗帘,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孩子在地毯上爬行,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漫游在书中描述的想象世界里;孩子们随意涂鸦在墙上,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枯叶挂在墙上,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幼儿园都是很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里的桌椅和教具都是旧的,我们可以看到时间的痕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的教育者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一部历史。
在我国,一些收费很高的私立幼儿园,环境设施豪华,昂贵的木地板,塑胶场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部环境设施作为争取模范先进园的硬指标,这也是很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衡量标准。诚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要的,但我们很少有人思考:如此豪华的设施对教育幼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孩子长大了,要面对各种社会环境,而不是永远待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森林幼儿园
上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森林幼儿园”的托儿所,这里没有房屋和围墙,老师在没有教室的树林里教育孩子。他们组织孩子们在草地上行走,观察动植物,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户外活动中,拓展孩子们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花园”是慕尼黑的一个自然公园,后来在慕尼黑被辟为森林幼儿园。花园里有片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地上有清澈的小溪。15在这里入学的1岁半以上的孩子,每天早上9点来这里集合。他们成群结队地玩游戏,或者自由自在地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头,堆沙子。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小朋友,也有愿意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老师们除了在规定时间教唱歌,随时回答孩子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更注重安全防护。午餐就像郊游时的野餐。每个人都坐在地板上,放上自己的食物或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物。晚饭后,下午2点左右一天的活动结束。
发起这所森林幼儿园的赫本·德拉女士对幼儿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孩子们非常乐意在树林里跑来跑去,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没有太多的约束,就不会有抑郁症,所以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吵过架,打过架,也很少生病。赫本·德拉为幼儿制定了三条纪律:不吃木耳等野生水果和蔬菜;不要拿着棍子跑跳;当你听到哨声时,立即向哨声的方向集合。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有铁将军把守。在中国日益城市化的今天,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比如土壤、昆虫,甚至连日常的户外活动都被压缩到可怜的程度。我们在幼儿园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孩子不能出门,就尽量不要出门。即使出去,老师的组织管理也要占用大部分时间,很少看到孩子可以自由玩耍。为了获得片刻的自由,有些孩子会找各种借口逃避呆在笼子一样的教室里,比如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要求上厕所。管理人员和老师有充分的理由让铁将军关上门,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出于安全考虑。诚然,管理孩子在户外自由活动要比让他们呆在教室里困难得多,这也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怕出事就剥夺孩子的活动权利,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是不是得不偿失?
第三,混龄班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都是混龄班,每个班大约有16个孩子。孩子在与兄弟姐妹相似的家庭环境中相互交往。幼儿园通常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类似于班级),幼儿园充满了家庭般的温暖。德国幼儿教师主张,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背景、面向未来的人,一个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交流的人,一个生活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在幼儿园需要面对各个年龄段的同龄人,成年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中国的幼儿园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当然,这种安排无疑有利于管理,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德国幼儿园的这种混龄安排值得借鉴。混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大部分孩子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不同年龄段孩子互动的经验,导致幼儿园缺乏不同年龄段的同伴互动,可以说是教育的缺失。当然混龄教育对师资要求更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不一定要混龄排班,可以考虑设计更多的混龄活动,帮助孩子获得不同年龄段的同伴交往经验。
第四,随心所欲的孩子
德国的幼儿园像家庭一样温暖。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以看书,可以参加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独立玩玩具,当然也可以选择独处。其实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给孩子们,孩子们称之为“安静角落”。安静的角落里一般会有一个软软的靠垫,里面有很多软软的布娃娃和布娃娃,有趣的靠垫,还有一个小沙发。不想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去这个角落安静地坐着,调皮的孩子也可以在这里翻筋斗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落的设计说明德国学前教育已经正视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需要独处。同时,这种设计也为教师理解儿童提供了一种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繁地走进一个安静的角落,其实他已经用行为发出了呼唤,他需要心理上的帮助。
德国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老师只是观察者和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尤为彻底。德国幼儿园主要以小组和个人活动为主。至于开展什么活动,孩子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可以听故事,可以去娃娃家,可以去户外玩。老师也尊重孩子午餐和午睡的意愿。比如桃园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12: 00,L: 00,2: 00,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另外,幼儿园提供了专门的地方给孩子睡觉,每个孩子都有海绵睡垫。如果孩子还醒着20到30分钟,就可以起床出去玩了。
这是德国幼儿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把幼儿当成独立完整的人。回头看看,我们国家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场景:“小嘴巴,近镜头,小眼睛,向前看。”诸如此类的规则都在不断提醒孩子要守规矩,不要吵闹,不要乱动。孩子要上厕所,必须向老师报告,得到允许后才能去。有些被老师认为调皮的孩子,即使再三要求也不让上厕所。总之,在幼儿园,孩子只能做老师允许的事情。老师有一种权威。孩子们被告知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谁要是违反了老师的要求,就会被批评,拿不到小红花。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这么做,他会怎么做?因为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只是孩子,还是未成年的成年人。我们不懂得像身边的大人一样尊重他们。
总之,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感觉,温暖、平和、充满活力、温和,没有虚荣心,顺从自然。毫无疑问,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崇尚自然的德国学前教育
2012 7月11新浪公益
应德国多纳斯堡德中友好协会的邀请,我与广州几所省级幼儿园的校长和老师进行了一次为期13天的教育调查。我们去的地区是莱茵兰-法尔茨,位于德国西南部,靠近法国边境,这里有世界闻名的城堡和葡萄,不远处就是大森林风景区。依托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幼儿教育也表现出崇尚自然的特点。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亲近自然,还包括模仿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内涵。德国的学前教育非常简单,很少有人为的成分,这确实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惊,因为我们的早期教育早已淹没在花里胡哨翻新的早期“潜能拓展”中。
我们在德国呆了13天。我们不敢说对德国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片段。通过这些片段,我们或许可以捕捉到德国学前教育的一些奥秘,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学前教育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片段1:幼儿园的环境语言
德国的幼儿园温暖舒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化设施,也没有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这些在我们的想象中都是有价值的。德国幼儿园的优雅和简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教室屋顶上挂的是用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窗帘,充满梦幻色彩;孩子在地毯上爬行,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漫游在书中描述的想象世界里;墙上有孩子们随意涂鸦的,也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枯叶。枯叶和鲜花静静地挂在墙上,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欢乐和惊喜。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幼儿园都是很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里的桌椅和教具都是旧的,我们可以看到时间的痕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的教育者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一部历史。
第二部分:森林之旅
波兰附近的邓丽幼儿园有超过100名儿童。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意志力的培养,这也是德国早期教育非常鲜明的特点。李和其他幼儿园有着持续多年的“森林之旅”传统。每个月的第二周,他们组织孩子们走进森林进行活动。在这一天,孩子们会在森林里吃东西和玩耍。这个活动的关键是风雨无阻,四季连绵,按计划雨雪。园长认为恶劣的天气可以更好的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增强孩子的体质和适应能力。当然,孩子们也很喜欢享受这样的活动。沉迷于大自然中奔跑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是因为这样不断的训练,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很独立,不娇气,信守承诺,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片段三:“我想安静一会儿”
德国的幼儿园像家庭一样温暖。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可以看书,可以参加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独立玩玩具,当然也可以选择独处。其实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给孩子们,孩子们称之为“安静角落”。安静的角落里一般会有一个软软的靠垫,里面有很多软软的布娃娃和布娃娃,有趣的靠垫,还有一个小沙发。不想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去这个角落安静地坐着,调皮的男孩子也可以在这里翻筋斗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落的设计说明德国学前教育已经正视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需要独处。同时,这种设计也为教师理解儿童提供了一种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繁地走进一个安静的角落,其实他已经用行为发出了呼唤,他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独处是想象力的释放,享受独处的孩子一定是心灵细腻的。
第四部分:圣诞市场的童话角落
我们去德国的时候,是在平安夜。根据德国的习俗,庆祝活动在圣诞节前四周开始,所以我们有机会参观了镇上的圣诞市场。圣诞市场的开幕式非常盛大。一般会邀请社区名人加入,社区艺术团也会现场表演,给人一种其乐融融、手舞足蹈的景象。有一天,我们的德国朋友带我们穿过交织的行人来到一栋老楼,打开门,里面一片漆黑。几支蜡烛在静谧的空气中摇曳,关上门,喧闹声远去。让我们再看看房间。随机摆放的椅子上坐着很多人,有小孩,有大人,还有大人抱在怀里的婴儿。每个人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随着衣服的沙沙声,一个弹着吉他,披着黑色斗篷的女孩走了出来,孩子们很兴奋。女孩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唱了起来。孩子们盯着她,听她唱歌和讲述基督诞生的故事。整个走廊充满了神秘而宁静的气氛。出来后,德国朋友告诉我们,德国的社区活动一直有这样的安排,在圣诞市场给孩子们讲童话,给他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机会,文化就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中传递给孩子们。
第五部分:艺术家的孩子
在德国有许多“世俗专家”住在简朴的城镇里。他们享誉海内外,却在这些远离喧嚣的地方安了家。我们拜访的艺术家之一是雕塑家Rompf和他的妻子。Rompf夫妇的作品非常贴近儿童。他们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看着他们的作品,再看看那些平和甚至腼腆的老人,你会惊叹人们精神世界的神奇。在Rompf的作品中有几个标志性的设计。一种是长辫子的鸡,形状各异,成为小镇的象征。还有小老鼠,点缀在他们的大作品旁边,是德国小朋友的最爱。当大人欣赏辉煌的杰作时,孩子们会蹲在旁边,抚摸那些可爱的小老鼠。据我们的德国朋友说,许多世界闻名的城市雕塑都是由龙普夫夫妇创作的。龙普夫先生的院子里挂满了他们的作品,既高耸又精致。但他们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有笨拙的涂鸦,也有有趣幼稚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歪歪扭扭的脚印。当问到他的孩子时,他平静地告诉我们,他的孩子都不是从事艺术行业的,但他们到现在都热爱艺术。他们的语气里没有期待孩子会步父亲的后尘,也没有惋惜孩子不会步父亲的后尘。我们赞赏和钦佩他们的理解。
其实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们的强烈感觉是温暖、祥和、充满活力的;没有虚荣心,顺从自然。毫无疑问,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作者:刘佩英
资料来源:广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从崇尚自然到实物教学
上传:刘更新时间:2012-1-15 ■李海莎(杭师大美术学院硕士)
——谈西方儿童艺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
在当今儿童美术教育中,随着简笔画教学的不断被诟病,素描绘画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儿童素描绘画的教学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素描绘画教学。
“写生”一词早在中国五代就出现了,但直到19世纪65438+60年代的印象派时期才在西方广为人知。中国传统素描与西方素描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素描是画家用绘画工具描绘实物;中国传统的素描是画家在欣赏完大自然的美景后,带着情感和回忆去画的。直到20世纪初,一批留学的艺术家将西方以实物为描写对象的素描教学方法引入中国。笔者将从西方美术教育发展史的角度,从室内素描和室外素描的角度来谈谈儿童素描的教学。
大自然教会孩子如何观察事物。
“在无休止的模仿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画画,我会让艾米丽努力学习这门艺术;但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训练他双手的准确性和灵巧性...所以我特别注意不要给他请绘画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只会教他模仿复制品,临摹画作。自然应该是他唯一的老师,实物才是他唯一的模型。他的眼睛应该看到的是真实的东西,而不是这些东西在纸上模仿的形式。让他画房子对着房子,树对着树,人物对着人;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自己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事物的表象仔细关注,而不是为了原则而做出错误的、既定的模仿。”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他提倡儿童观察自然的教学方法,自然应该是最好的老师。18世纪的人非常崇尚自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规律都是好的,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美好,人类的发展应该顺应自然。毫无疑问,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和心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使教育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20世纪初,霍尔的儿童研究开始于一些儿童研究运动,如手工训练运动和自然研究运动。在自然研究运动中,研究者提出了“向自然学习,而不是书本”的格言,让孩子通过自然观察获得知识。
20世纪中后期,弗朗西斯·韦兰·帕克和杜威创办的学校都开始了早期的素描教学。在他的自然教学课上,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观察一边画画。这样就把科学观察活动和语言艺术学习结合起来了。可以看出,帕克提倡儿童自己的体验,通过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杜威的实验学校美术教学中,孩子们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原材料,并在使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形成各种形状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在一定的引导下,这些造型逐渐成为具有更深意义和艺术性的作品。
在几何教学中开辟静物写生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早期重要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非常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即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他所提倡的实物教学的方法,并不是卢梭所说的“以房画房,以树画树。”他认为线条、角度和曲线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而绘画艺术的学习是从学习几何开始的,然后通过分解成各种几何图形来快速准确地描述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人的形态。这种美术教学让孩子更容易描述实物。裴斯泰洛赫的几何教学法教的是描述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自然本身。但毫无疑问的是,裴斯泰洛赫的几何教学法为后来几何静物的发明铺平了道路。
福禄贝尔发明了“善良与作业”的物理教学法,发起了幼儿园运动。他的“善良与作业”指的是启发孩子的教具,与绘画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在19世纪中后期,玛丽·达纳·希克斯将福禄贝尔的《善良与作业》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创造了立方体、球体、圆柱体、椎体等静物教学。静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所有可见物体的典型结构,静物写生教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美术教学。
在21世纪的儿童美术教学中,静物画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几何素描、花卉素描、蔬菜素描、日用品素描、人物素描等开始被纳入静物素描领域。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教学
儿童户外素描绘画侧重于绘制大型实物和风景,培养儿童对自然之美的观察力和敏感度,让儿童体验自然光的变化,对远近的空间距离感有更真实的体验,让儿童明白自然界的事物会因季节、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自然界中每棵树的形状都不一样,树的颜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真实的感觉是室内素描教学和临摹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儿童室内素描绘画主要是画小的实物,室内画的东西不会随着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不会体验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但它的好处是室外素描绘画无法替代的。比如室内素描绘画教学,可以把螃蟹、龙虾等生动且容易被忽视的小东西搬进课堂。早期的室内素描教学范围狭窄,内容简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室内写生的对象越来越多,而且都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孩子学习写生的热情也在上升。
无论是倡导孩子亲近自然,还是室内写生教学,都是倡导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事物。它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早在18世纪以前,儿童绘画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孩子模仿复制品和绘画。现在很多世纪过去了,儿童画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临摹为主,孩子从临摹大师的画变成了模仿老师的画。这种绘画方法的坚持会让孩子忘记如何思考和观察,孩子只学习绘画的规律,呈现的作品往往会陷入刻板印象。孩子要接触自然,眼睛看到的才是唯一的模型。
但也要看到,儿童素描绘画教学也有其局限性,即对绘画空间和场地的要求很高。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发展儿童素描教育的现实条件不容乐观。即使是城市的中小学也很少配备专门的绘画教学室,更不用说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了。因为儿童写生的好处很多,所以儿童美术教育更应该重视和培养。城市里的学校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专门的绘画空间或者户外写生的机会。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开展户外写生教学的条件比较优越,要充分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展户外写生练习,提高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