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的历史演变

青海湖在西汉时期被称为西海、海贤、鲜水海和北河羌海。直到北魏才称青海,清朝才加了“湖”字。1949之后统称为青海湖。青海湖在历史上之所以被称为仙海、淡水海,与西王母神话有关。据《汉书·地理志》“金城县位于林强县西北,塞外,有太后寝宫、海贤、盐池”;据《十三州志》汉代记载:“青海在林强县,有西王母、海贤、盐池”。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仙海”是青海湖,天峻县关角沟二郎洞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此外,青海湖又被称为“白河羌海”,因为青海湖流域曾是白河羌人的牧场,所以得名。羌人如何称呼青海湖很难考证,但在蒙古语中,青海湖被称为“Ku库诺德”,意思是“蓝色的海”,因湖的颜色而得名。在藏语中,青海湖被称为“措文波”,意为“蓝色的湖”。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还有一个古老的藏语名字叫“赤雪加木”。藏族学者解释说,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湖边有一万顶帐篷或者一万顶帐篷被海水吞没了。“贾母”在藏语中是“太后”的意思,两个词连起来就可以翻译成“张莞太后”,汉语中称为“西王母”。传说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的瑶池,应该就是今天的青海湖。

宋元以前。

青海湖地区的建立始于汉代。汉高祖宣帝元年至二年(公元前61年至前60年),西汉军队进攻湟水流域的仙灵羌等部落,部队一度西进至青海湖附近。据《汉书·赵充国传》卷六十九记载:“黄霞以西,筑道桥七十余座,可达淡水”。汉平帝元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盐县三角城设立西海郡,建五郡(即海盐县三角城、尕海古城、刚察县北向阳古城、共和县草多陇古城、兴海县东嘎拉古城)。《西羌列传》也说:“起初以为是郡,建五郡,隔海相望。”西海郡的设立,将汉朝的行政管辖范围扩大到青海湖地区。王莽居元年(公元6年),羌族首领庞天、傅范不满王莽强占土地设县,遂围攻西海郡。太守永成弃城而逃,被王莽所杀。次年春,派校尉护羌打败羌人,恢复西海郡。辛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垮台,西海郡被弃。

东汉初年,居住在黄河北岸的少当羌首领击败附近小部落的乾陵羌和北陵羌后,逐渐强大,青海湖地区也属于其势力范围,直到永元十三年(公元101),汉军出兵平定少当羌。次年,东汉向汉和帝贺说,羌人居住时,土地富饶肥沃,地势险固,又有西海渔盐之利,所以强大,每一次威胁都引诱羌人陷入混乱。在唐朝失败之际,宜及时恢复西海郡,切断胡羌邦交之路...这个国家不担心西方。皇帝任命曹锋为锦城西部的队长,统治龙抬头(即王莽时代的西海县)。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东西羌人大败汉军,青海完全在羌人控制之下。经过12年的战争,羌人终于失败了。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鲜卑秃黑遗孤进入湟水流域,建立南梁国。与此同时,投降南凉的鲜卑傅毅部落从甘肃迁移到青海湖。元兴元年(公元402年),秃檀香攻之,称凉王,迁都乐都城。次年,占领古藏为国都,统治区域东起兰州,西至青海湖。东晋十年(公元414年),秃噜噜带兵西入青海湖,掠走夷夫部落牲畜40万头。鲜卑赤甫池畔在临夏地区建立的西秦王国,趁机攻占乐都,秃檀香失陷,青海湖傅毅部落向西秦投降。东晋艺兮十三年(公元417年),北凉势力逐渐移入青海湖地区,但在西秦的压力下,很快又退回河西走廊。

西魏元年(公元535年),吐谷浑国王夸隆建立政权,在青海湖以西7.5公里处。建于伏羲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家村),公元540年建都于此。从此,青海湖流域完全处于吐谷浑的统治之下。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太子宇文允攻打吐谷浑,一度到达府中城,但随后撤回。吐谷浑派遣使节向北周朝贡,随后双方战时媾和,一直持续到隋朝初年。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四月,杨迪亲自统率军队攻克吐谷浑,很快就打败了吐谷浑,设西海郡,以城为治。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濒临崩溃,吐谷浑领兵回青海湖。

唐朝时,吐谷浑是它的诸侯国。唐朝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蕃北渡黄河,进入青海湖南部。吐谷浑首领诺居国被迫避开青海和湖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继位,封徐为太尉。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占领了吐谷浑王国的领土,青海湖地区随即处于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而唐朝的势力则逐渐退到日月山以东。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吐蕃使臣向唐玄宗提出分界,唐玄宗以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为界,并以大碑标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金城公主要求在赤岭立碑,以分唐朝与吐蕃之地。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卫将军、龙游节度使葛在青海湖北部设立神威军,并在青海湖龙居岛上建城,称应冲城,次年又被吐蕃占领。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中央王朝崩溃,整个青藏高原被吐蕃下属各部瓜分,产生大小部落,各行其是,不受其管辖。

明清两代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朝大将邓禹攻占河州,元朝吐蕃宣威使等官员相继向明朝投降。明朝统治势力开始抵达青海,采取绥靖政策,数次向青海蒙古人和藏族人(明代称西番)发出呼吁。洪武八年(1375),在布彦帖木儿的要求下,明朝在萨利维回鹘(今海北州)设立安定、阿端两大禁卫。前元朝贡首领林家,明朝颁布法令,设立屈贤卫。洪武三十年(1397),东汉领袖南麂朝贡,明朝设立韩东卫。上面设立的四个守卫被称为“塞外四大守卫”,韩栋健康中心位于今天青海湖北部的刚察地区。据《天下郡国病志》记载:“韩东卫往西北守(即西宁卫)三百里。”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设立西宁道,兵士军官直接统治青海蒙藏各部。

明朝五年(1510),东蒙两大封建主伊布慈和满都阿来古乐胡(明朝称阿尔特斯)率众占领青海湖地区,一些原本驻扎在该地区的游牧藏族被迫迁走,处于伊布慈的控制之下。明朝郑德九年(1514),明朝派三边系大将彭泽攻青海湖,易卜拉、阿图斯率众渡过黄河,过河州,到川北,滚向西藏。不久,彭泽回到内地,伊布回到青海湖。同年,蒙古鞑靼小王子的另一个部下博尔术因内部纷争而迁居青海湖地区,经常出兵攻打明朝边境地区。此后的十年间,为了防止蒙古人和藏人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明朝采取了以安抚藏人为主的政策,使得甘青边塞的局势日益稳定。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占据河套的蒙古吉宝,曾率众攻刺青海部,损失大部分人马,只留下一个博尔子自保。嘉靖二十年(1541),渤儿向明朝进贡,青海湖再次成为明朝的版图。嘉靖二十八年(1549),居住在蒙古的阿日坦(明代称安达)进入青海湖地区,驱逐了博尔儿,留下儿子兔儿爷驻守,时常威胁西宁地区的治安。直到明朝隆庆四年(1570)才被明朝召见。

明朝崇祯九年(1636),固始可汗(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19代孙)、准噶尔的巴图·亨泰吉领兵至青海湖(在今刚察县),后进军西康。崇祯十五年(1642),固始可汗进军西藏,前后征服西藏,成为整个藏区的大汗。他在拉萨建立政权,派弟子放牧青海,将青海辖区分为左右两翼。青海湖北部和布哈河地区属于左翼管辖。清顺治二年(1645),青海的蒙古、藏族部落大部分隶属青海和硕特部。顺治三年,清军入青海。顺治十年(1653),赐固始可汗金书、金印。康熙十五年(1676),清政府派遣使节到察汗托洛海(青海湖东白城子)招募青海蒙古部落。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两翼全部归附清朝。雍正三年(1725),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事务大臣(又称西宁事务大臣),管理青海蒙藏区,青海湖地区归其管辖。同年蒙古人分为二十九旗,严格编制管理,扎萨克(旗长)掌管人口。雍正四年(1726),对藏族的户口进行了核查,设立了千户,划定了各自的土地界限。

(3)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将青海事务大臣改为“青海事务总长”,组织形式如清朝。民国4年(1915)改为“青海孟凡宣威使”,管理少数民族民政事务。民国18年(1929),2008年6月,青海省政府正式成立。青海湖流域除刚察部落由省直接管辖外,其余地区分属都兰(6年设总监,19年建县)、共和(18年建县)、海晏。历史上,青海湖地区长期以来是民族纷争和地方政权分立的重要地区,也是历代中央王朝在西部边境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此外,它还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使湖区成为中国西部的重要战场。唐代诗人写的描写青海湖地区的边塞诗,大多充满了悲凉和感伤。杜甫的诗“看不到青海头,全然是被遗忘的老白骨”是青海湖地区古战场惨烈景象的真实写照。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军政委员会在西宁成立。青海湖流域属于湟源县和共和县。1950设立海盐行政区和刚察行政区。1953 65438+2月21,海南藏族自治区(地级)成立,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共和县地区划归其管辖;同年,65438+2月31,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区(区级),辖海晏行政区和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刚察行政区划;1954 65438+10月25日,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区成立,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划归其管辖。1954 65438+2月31,以上三个地级自治区更名为自治州,直到现在。至今,青海湖流域一直保持着三州四县管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