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
研究这三大战役,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作为失败者的袁绍、曹操、刘备,在战争爆发前无法形成统一的内外思想,内部意见分歧,不够团结。
第一,官渡之战,战败的袁绍部队内部意见分歧很大。
是否出兵攻打曹操,沮授、崔琰与郭图、沈沛意见相左。
建安四年,袁绍打败公孙瓒后,马上想出兵攻打曹操。巨寿认为,袁绍不能出兵攻打曹操,一方面是因为袁绍最近东征公孙瓒,连年出兵,民穷财尽,仓无积蓄;另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尊奉奉天子为令天下,袁绍打击曹操,成为无名之师。
居寿主张袁绍当务之急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狠抓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第二,要让自己出名,首先要派使者向天子呈上消灭公孙瓒的喜讯。如果捷报传不到天子那里,可以指出曹操破坏了袁绍和朝廷的联系,然后出兵黎阳,逐渐发展到黄河以南。最后,要加强训练,做好战争准备,多造船只,翻新武器,派精锐骑兵去骚扰曹操边境,使他不至于安定。这样袁绍就可以等着打曹操了。
郭图和沈沛认为:第一,曹操力量弱小,打败曹操很容易;第二,袁绍出兵讨伐曹操,就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一样,他不是无名之师;第三,袁绍刚刚打败公孙瓒,要充分利用士气高涨的机会,出兵讨伐曹操。
袁绍采纳了郭图和沈沛的意见,郭图趁机向袁绍说居寿的坏话。袁绍随后将沮授的军队一分为三,由沮授、郭图、淳于琼统一。
袁绍出兵攻打曹操之前,崔琰也劝阻过:“天子在许都,民趋在,不可攻!”袁绍不听。
是否趁机进攻许都,袁绍与田丰和许由意见不一。
袁绍出兵攻打曹操,刘备也领兵在许都周边骚扰。曹操非常担心,决定亲自领兵讨伐刘备。
冀州不驱田丰认为曹操与刘备之战不会马上决出胜负。袁绍应该趁机进攻曹操后方,一举击败曹操。
许由还认为曹操和小夜曲应集中力量抵抗袁,许都应防备一定的空虚。如果袁绍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进攻,许都就会被俘虏。占领许都后,袁绍可以迎着皇帝讨伐曹操,他一定会抓到曹操。就算曹操不马上分手,他也不能兼顾两头,疲惫不堪,肯定能被打败。
但袁绍以儿子生病,未能出兵许都为由拒绝。田丰极力规劝。袁绍认为田丰扰乱军心,把他关了起来。至于许由,后来因为他的意见没有被袁绍采纳,而且他的家人触犯了法律,他被留在邺城的沈沛逮捕,投奔曹操。
是否用颜良,巨手和袁绍意见不一。
曹操打败刘备后,袁绍才进军溧阳,准备派大将颜良到白马攻打董军太守柳岩。
居寿认为颜良性子急躁,心胸狭窄,虽然勇敢,但不应该让他自己做主。他建议各派将领进攻董军。袁绍不听。
建安五年四月,曹操率军来救柳岩,采纳了荀攸的计划。果然杀了阎良,解了白马之围。
战术上,袁绍和鞠守都不同意。
解决白马之围后,曹操率众沿黄河西进,袁绍欲渡河追击。
沮授主张军队留在演金,并派一部分军队去官渡。如果他们成功了,再回来见军队也不迟。如果军队渡河南下,失败了,大家就没有退路了。袁绍不听鞠广大的劝告,还解除了鞠广大的兵权,把鞠广大率领的部队全部划归郭图指挥。
同年八月,袁绍进驻吴恙,居寿劝道:“我军虽众,但战斗力不及曹骏;曹骏粮草匮乏,军用物资储备不如我军。所以曹操有利于速战速决,我军有利于持久战。要做好长远打算,拖延时间。”
袁绍还是不听鞠广大的建议,下令大军前进,在沙丘扎营,直抵数十里,在官渡与曹操正式对峙。
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等人率万余人护送大批车辆运送粮草,在袁绍大营以北40里处驻扎。沮授再次劝袁绍说:“可派姜奇这位遗老带领一支军队在运粮队外围巡逻,以防曹操派兵进攻。”袁绍还是不听。
袁绍和郭图不同意张合和高览。
当曹操放火烧巢,攻打淳于琼时,袁绍和郭图命令高览和张合攻打曹骏的营寨,希望能全身而退,这样即使曹操攻打淳于琼,他也无处可逃。
但张合相信,曹操以精兵强将攻之,必将击破淳于琼等。,而一旦春雨琼等人被破,海沟被毁,潮水就没了;另一方面,曹骏的阵营很强大,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征服。所以张合主张先救出春雨琼。
但是袁绍和郭图不同意张合的意见。淳于琼被攻破,辎重被毁,郭图为自己的失败感到羞耻,就去找袁绍诬告张合,说张合听到袁战败,幸灾乐祸。张合听了,又恨又怕,就和高览烧了攻营的器械,去找曹操投降。
第二,赤壁之战,失败者曹操内部意见不统一。
《三国志·程昱传》记载,太祖攻克荆州,刘备投奔吴。论者以为孙权会被杀,却又说:“孙权新朝,无所惧海。曹公天下无敌。他先提荆州,这是很大的威望。虽然他有计划,但他不能一个人。刘备名声在外,关羽张飞都是敌人,权力会用来保卫我。很难了解潜力,做好准备,得不到就杀。”拥有更多的力量和士兵来保卫太祖。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破荆州,欲下长江。他说:“过去破了袁的家,现在名声大振,军事潜力很大;若乘旧楚赦之机,娱乐百官,抚慰百姓,使国土安祥,则可自江东取之,不劳矣。”
可见,程昱和贾诩都反对曹操发动赤壁之战。
更离奇的是,在曹操击败吕布、袁绍、袁谭、袁尚、张绣、马超的战役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曹操的文臣武将们团结一致,或出谋划策,或奋勇作战。但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看不到曹操主要谋士的智谋,也看不到曹操手下武将杀敌的英勇。也就是说,赤壁之战,除了程羽和贾诩提出的反对意见,曹操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消失了。
那么,为什么曹操的文臣武将在战场上保持沉默,既不主动向谋士求教,也不奋力杀敌?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都对战争有看法。
第三,夷陵之战,刘备部队内部意见不统一。
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曹,反对刘备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爆发前,蜀汉五虎大将关羽、黄忠已经全部战死。马超不可信,又有病,不能随军出征;张飞虽然无条件支持刘备,却在出兵途中被部下杀死。所以刘备手下能挨一枪的大将只有赵云。
但赵云实际上是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他认为,蜀汉和吴栋之间的战争在战争结束后很快结束并不是上策。因为现在的叛徒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了曹魏,孙权自然会投降。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偷了汉朝的皇位。所以刘备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顺应民心,尽快夺取关中,占领黄河、渭水上游,以便于征服凶猛顽固的叛乱,召集关东右派,迎接汉献帝。
也许正是因为诸葛亮和赵云都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所以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遇到了和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类似的情况。既没有聪明的谋士给他出主意,也没有战士。
从事治中的黄权可以说是第一号人物,但他对进攻吴栋的战术主张与刘备并不一致。刘备亲自领兵出秭归之前,黄权劝诫刘备说:“吴人强善战,而我水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请陛下派我作为前锋进攻敌人。陛下应该坐在后面。”
但刘备不听黄权的劝谏,反而把黄权调走,派他率领长江以北的各路蜀军,然后率领一批忠义不勇的兵蟹前往东吴。这怎么可能是鲁迅的对手?
古人云:“人同心,泰山动。”民间谚语也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历史上不仅袁绍、曹操、刘备在内部不和的情况下分别发动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也都以失败告终。如果向前看,或者向后看,历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失败一方的失败,往往与内部不和、不团结有关。这些都一再提醒人们,要成就任何事业,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内部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