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缠足村的历史介绍与传说?
刘一村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鲤鱼、鲫鱼、白鱼、花鱼在离村子一公里外的杞麓湖相遇,顺着小溪流入村子前后的沙滩、沟渠,形成一条壮美的“流鱼”。这个村庄也以这个美丽的传说命名——刘玉村。后来,因为这个村庄有一个棉纱和土布的市场,所以每个星期六都会去市场,这个大村庄由六个自然村组成,所以它被命名为刘一村。
刘一村的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迁来的,地方志中有随军入滇的记载。大约600年前,一群姓罗、姓杨、姓李、姓费、姓海、姓的明兵随穆鹰从南京出发,来到云南通海。他们被分到杞麓湖南岸,建起了上罗家营、下罗家营、杨李家营、费家营、海家营、王佳莹六个军营形象的村庄。他们用武力赶走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等土著民族,但被打败的土著居民不会让他们安息,等待报复,于是村子里建立了一座极具防御性的乡村城堡,城堡里有许多高高的塔楼。从老房子的山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射击用的枪眼,足以说明这些建筑是为了防御反击而建造的。1970年,这里发生了地震,村里很多房子都倒塌了,不仅让这个古村落有点破败,还死了100多名村民。
刘一村常住人口约60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840多人,其中300多人是小脚女人。更重要的是,刘一村距离通海县只有三公里,通海距离昆明只有130公里。离城市这么近,刘一村还能保持这种习俗。原因是什么?原来,在缠足最兴盛的明代,随着大量的南靖移民向云南边疆迁移,内地汉族的缠足习俗也被带到了云南,并且由于刘一村的隐居和社会发展的缓慢,这一习俗在这里得到了坚定的延续。
事实上,早在1909 11年,云南省使节沈冰在云南巡抚李景熙转发的一份公文中,就提到了通海县令胡思毅,要他在县内“设天足会”。到1933,通海县成立了“天足委员会”,宣传妇女缠足的危害,并明确规定,凡已缠足者,不论年龄大小,一律放开缠足,未缠足的小女孩不得再缠足。
就在“天足运动”呼声最高的时候,刘一村的妇女们还在偷偷缠足。小向秀在1944绑脚,在1952放脚;皮归真在1946缠脚,在1954放脚;李翠芬在1948年缠足,在1950年放足,在1951年再次缠足,在1958年再次放足。当被问及这些老人为什么要缠足时,他们说:我们只是想找个好丈夫。脚越小,老公越好;我脚不小,只能找个歪嘴瘸子做老公;大脚老婆根本不嫁,顶多会嫁到山里找个老公(当地方言,指野蛮的少数民族)。可见,导致女性缠足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大脚怪的否定、对大脚怪的恐惧和对大脚怪的鄙视。
从古老的童谣、歌谣中,也能看到刘一村文化中否定大脚、恐惧大脚、鄙视大脚的影子:
金凤花/包指甲/姨妈包/我也做/姨妈嫁/我不嫁/我帮姨妈扛手帕/我提六一街/我看见一个老太婆/脚大/嘴歪/她拿着一根歪芦苇上街/她哭得比声音还好听/我问她怎么哭的/她说这大脚不小/我说隔壁有个老铁匠/我让他打女性被迫中间束腰缠足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共和国成立前后。刘一村的妇女仍然被捆绑和释放,使小脚妇女在刘一村的大街小巷、大厅前和老房子后面随处可见。
1985 8月12日,村里自发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据全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官员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老年人体育协会。从此,刘一村的老人们有了自己的活动,涌现出了这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小妇人,用她们矫健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尊敬。
这些小脚女组成了“三寸金莲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1989击败县队,获得全县第一名。她们组成的“小脚掷球队”更是可圈可点——这些小脚女凭借着稳健的脚步和规范的划水,踮起脚尖轻松地将一个近一公斤重的球抛向五六米外的靶子,在全省地掷比赛中六战全胜,获得第三名,并亮相“中国老年人运动会”,获得县级第九的好成绩。这些小脚女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拼搏,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小脚打败大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