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关羽:关羽多次索要的吕布的妻子,终于属于曹操。

导读:裴松之在传记中引用了的一段话,很有意思:“曹公与刘备在下邳围吕布,关羽开门,吕布使秦去求援,(明知吕布必败)乞妻(要求将来把吕布的妻子让给他),公开答应,违背,屡次公开。”吕布的这个老婆一定很漂亮,但是丢西姆(据说是汉宫中女性的正式称呼)的故事,历史上从来没有提及过。关羽多次索要,曹操都记下了。后来他抓到了,自己看了一眼。看到真的很好看,所以他只是留给自己,没有给关羽。本文:《老盖先讲文学史》转自《凤凰历史》。

好像曾经有人说过,中国有一段时间是出圣人的。无论是尧、舜、禹、唐、文、吴还是,他们都是在孔子之前出生的。这是一个圣人诞生的时期。孔子之后,只有一个“子圣”孟子,再也没有了。中国历来重文轻武,所以先贤也是先发表文学的――从唐尧到孟子,后来都是从武侠中走出来的。因此,大约在孔子之后600年,一位武圣出现了。他就是三国时蜀汉的关羽。他写了《三界降魔帝真经》。他去世一千多年后,他老人家的灵魂亲自来到神坛前,握着那两个人的手,写在沙盘上。所以它的可靠性比《论语》和后世写的书要好。别闲聊了,说重点吧。《二十五史》中陈寿《三国志》的关羽真传是由金培松之注成的。我抄出来几段,简单说一下:

关羽,字云长,字永仙,河东协仁(今陕西谢贤县)人也。不顾一切的跑到卓县。先主(刘备)加入了村里的弟子,余和张飞为他们辩护。祖先是平原相,羽和飞是其他分部,又分不同的分部。

从这段话来看,把《三国演义》中的关和张说成是马弓手(马背上的弓箭手)和步弓手(徒步的弓箭手)是错误的。一个郡的另一个部司马,大概是个保安队长,手下有几十个兵,也许是个抓贼的官。毕竟好朋友当了知县,哥们儿无论如何也得在官位上混,没理由当弓箭手。

从《三国演义》开始,江湖上所有的结拜者都说要学习“桃园”的忠义。但据史书记载,刘、关、张结拜了吗?“先主与他们二人同寝时,同床共枕,若兄弟,厚人坐广(在许多人的场合),终日站着与先主打交道。”张飞传中也说“羽飞数年,飞常为兄弟所为。”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我们只说了“恩罗兄弟”,没说结拜。在《演义》中,刘备说“子龙(赵云)还是我的兄弟”,所以在评剧中称赵云为“赵四将军”。

关于周仓,在《演义》六十六章中,说鲁肃邀关羽谈荆州。周仓在台阶脚下高声喊道:“天下之地,唯贤者居……”关云长骂道:“这个国家你说不出什么,你快走吧。”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真的,但我没有记下那个站在台阶下,敢大声尖叫的人的名字。很可能是周仓这样的队长。就像传记里有“刮臂治毒”的记载,只说是医生,没有名字。言情小说里,说是华佗。当然也有可能罗贯中很可能是根据宋元的文字写出了周仓这样的人物。

诸葛亮叫关羽在东边与孙权讲和,在北边拒绝曹操,他不听。孙权派使者来求婚,他大骂:我虎女嫁你儿子平安!差点没把媒人杀了,这么倒霉的媒人,大概古今少有吧。结果他还是两面作战,战败而死。如果他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或许可以实现东河孙权的战略。但安不知道孙权从此拿关小姐当人质要挟,要女儿白白受苦。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关于关羽的败亡,裴松之在《关羽传》中引用了舒舒和兀术的注释,略有出入。陈寿原文是:“权据江陵,羽士卒之妻被俘。羽军分散,发力攻羽(迎头痛击),斩羽使平(关平)于林州。”看这篇文章里的“剁”字。很可能是被抓获后当场击毙。

《蜀书》中记载:“权将送子平,欲降之以拒刘、曹。或者说豺狼养不活,曹公不除,自取其祸(江草被班、庞德大败吓得想迁都)。”这段话的意思好像是关羽在林州被俘,被送到二三百里外的江陵,孙权在那里遇到关羽父子,然后杀了他们。裴松之认为不可能。不立即杀死它太危险了。《吴书》曰:“孙权遣潘璋以断羽(前进之路)而行,羽至,斩之...赐为曹公之首,谥号‘忠义’,葬为诸侯。”

在张飞的传记中,有几句关于关羽的话:“飞雄壮有力,不如关羽。魏谋士程昱称禹、费为万民之敌。于对士卒仁慈,对文人骄横,费爱君子而不爱小人。”这些批评是正确的。羽被大将糜芳、所害,飞被部下范、张达所杀。

裴松之在传记中引用了的一段话,很有意思:“曹公和刘备在下邳围吕布,关羽开门,吕布派秦求援,(明知吕布会失败)乞妻(要求将来把吕布的妻子让给他),公答应了,又破又复开。”吕布的这个老婆一定很漂亮,但是丢西姆(据说是汉宫中女性的正式称呼)的故事,历史上从来没有提及过。关羽多次索要,曹操都记下了。后来他抓到了,自己看了一眼。看到真的很好看,所以他只是留给自己,没有给关羽。

至于“脸重如枣,丹凤眼,眠蚕眉”是什么?我觉得是宋元时期一个说书人描述的。在元杂剧中,脸谱已经被画上了。关羽是红的,包拯是黑的,马武是蓝的(到目前为止),但早期的脸谱线条过于简单,不像现代的复杂而美丽。台湾电视台的刘镇伟先生说,陕西省谢贤县有一个盐池,晒盐的工人经常脸红。这是一个谢贤民意代表告诉他的,但我觉得还是因为国剧用红色代表忠诚,而关羽是最忠诚的,所以整张脸都涂上了红色。包拯铁面无私,所以脸涂黑。他晚上破了太阳,所以在额头上画了一弯新月。关公想在脸上画几条黑线,给自己增添一份威严的表情。再在左脸颊上打个痣,这样就毁容了。不要化妆得太像关公。可能会让他生气,因为他已经成了天上的大神,不能得罪。至于卧蚕眉,就不好画了。听说以前有画波浪(脸书的说法)的眉毛,现在没人画了,可能是因为不够端庄吧。丹凤眼是斜向上的细长眼(蒙古人种的特征),所以眼睛是用黑色斜纹画的。当关公出现在评剧中时,他的眼睛是半睁半闭的。他出现在开幕式上的时候,眼睛瞪得老大,显得特别容光焕发。现在关公不打架,也不上电视,所以他不用学评剧,只要睁大眼睛就行了。为什么总是闭着眼睛,像个红脸瞎子?其实不必过分庄重,淹没好演员的才华。

关羽成神后也有一些戏,比如《活捉吕蒙》、《青石山》(吕洞宾让关帝派神捉妖)。四五十年前,黄金是用来做整张脸的,因为上帝有一张金脸(不信你可以随便去寺庙看看),现在没人画了。只是在红脸上加了几笔金,就表示是神。旧评剧中关公戏的表演有许多迷信和禁忌。本文限于篇幅,不多谈。

虽然关羽很忠诚,但是历史上有很多像他一样忠诚的人物。只是他死后运气好,被追封为元代“武安王”。在北平北城的武庙里,他不坐首席,首席是姜尚,左座是关羽,右座是岳飞,两侧是历代名将的牌位。这座寺庙是国家建立的,每年皇帝都会派王子去参拜。清初皇帝怀疑岳飞坏了金人――清朝的老祖先女真族,所以特地把关羽抬出来* * *岳飞。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写得好,比岳飞的《忠义传》好多了。他把民间传说和正史合成一部小说,一般深入民间,代替正史,所以大家都推崇关羽,然后提倡,然后关羽从君主变成了“三界征伐妖帝”的皇帝。这是皇帝封的,不是人民发明的。好在天上有很多大神。据我所知,还有玉皇大帝(姓张)、富友大帝(唐进士吕燕,字董彬,住在台湾穆卡龚贤寺)、北极真武大帝(暗指明太祖的孙子惠帝)、文昌大帝(姓张,张钟弦及其家族),所以再加一个也无妨。他们都看透了。

北平的商人,除了基督徒,都出钱请关羽,不是为了学他那种威严傲慢的士大夫。谁学了还敢来买东西?而是从他的信仰中学习。真实就是信仰,说了就绝不反悔,这就是义。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商人不用签合同,信用比日本商人多得多。商人具备了信义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才谈得上赚钱发财,这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一些现代商人来说,并不适合。我们应该给出另一种解释。如果我们想向关公学习,我们会杀了他,让他带着所有的钱离开。

提起关羽,人们必然会想到红脸、长髯、青龙偃月刀、赤兔马等等。我把裸脸的考证放在本文的最后,按照关羽传记的顺序,先说说他老人家用的是什么武器。我从关羽的传记里找一段: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逃羽而归(可能不同于《演义》中被困土山、张辽的士兵投降),拜将军(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少将)。仪式非常隆重。邵派大将阎良在白马攻打太守柳岩。左宗棠让张辽和于为先锋去攻打他们。羽见善盖(将军之耳,后有旗或伞等。),骑上他的马,在人群中刺它,砍头还它。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离正史不算太远,也不像其他历史小说。他描述的大部分都是事实。不过有时候加几个人,有时候真人稍微掉线。比如模型中提到的向宠将军就从来没有提到过,而关于关羽的部分除了赤兔马和周仓也全部在正史中找到。

曹操知道关羽待不了多久,就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