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历史并不简单。

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粮食在东北的“压舱石”作用是在解放后的几十年中体现出来的。为什么解放前和很久以前没有发展出灿烂的农耕文明?我来说说我的看法。1.中国东北的民族构成。可能大家都看过电视剧《东去》,可以看到东北的主要民族以满族和汉族为主。事实上,解放前,东北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东北地区的民族构成中,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当时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狩猎。而且东北地域辽阔,地势平坦,也非常适合骑猎民族。所以过去东北不太平,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群体是少数,或者说游牧民族占主导。而且东北很多方言都是由游牧民族的语言演变而来,可见东北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在一个以游牧民族为主要群体的地区,怎样才能进化出灿烂的农耕文明?

2.历史上的东北。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顾宁宝塔”和“送疆”的说法。宁古塔,就在黑龙江省海林市;而两个“新疆”之一就是黑龙江。另一个“新疆”是新疆。由此,历史上的东北在人们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苦寒之地,野兽出没之地,是犯人被发配的地方。游牧民族聚居,或者囚犯被发配,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农耕文明如何发展?

3.东北历史上人口不多。东北地域辽阔,称关外,以山海关为界。因为纬度高,无霜期短,东北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通常情况下,条件越艰苦,人口越稀少,东北也是如此。尤其是过去,交通不便,人口迁移困难。东北气候寒冷,农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民风彪悍,自然不会成为人口迁移的首选。直到关东渡江,东北人口才开始增加。所以过去东北人口少也是限制东北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水利设施缺乏,人口不足,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端,中国整体地形条件“西高东低”。而且东北地区河流湖泊丰富,松花江、辽河、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水系也比较发达。但当时东北地区由于水利设施极度匮乏,农田被淹的情况非常普遍。越往东,这种情况越严重。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例。北大荒的开发是与水利和耕地开发一起进行的,可见水利工程对东北农业的重要性。

其次,人口不足,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东北虽然是一个大粮仓,但是以前能开发的耕地数量很少。人口少是一个因素,以前的农耕文明主要是靠人口和畜力。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没有控制剩余畜力开垦耕地的能力,没有有效管理大面积耕地的能力,自然就没有产量。因此,过去东北地区水利设施和人口的缺乏也是限制东北农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5、地理条件和气候恶劣。地理条件比较差。黑土地虽然富饶,但多为荒地、草甸、草地、森林。按照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很难进行有效的开发。开发黑龙江北大荒花了多少人力、机械和时间?其次,气候条件不理想。以前东北比现在冷得多,有效积温少,无霜期短,能种的作物种类有限。“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距今不过近100年,那么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呢?大多数能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主要是水稻和小麦密集种植的地区。所以之前东北没有灿烂的农耕文明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