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适合很多人去吗?

霞山在清末的时候,霞山只是一个小小的渔站。(今湛江市霞山区)海边只有一个小海港,供民船停靠。渔民赶上潮水在这里卖水产品和鱼,邻近的村民商贩则捡柴火、大米等生活用品与渔民交易。“海升宫”庙就在今天的海府宾馆旁边。潮起潮落,沙滩上只有几间一字排开的茅草屋,用来遮阳挡雨。渔民们在海边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海圣宫”庙(海府宾馆旁),寓意渔民都是海的孩子,祈求平安。这也是霞山最早的建筑之一。

早期的霞山没有确切的地名,周围零星分布着谢屋、霞山、炮台子、吴征、海头港、洪武等村落,曾统称为海头洪,属雷州府濉溪县第22府管辖。

峡山村是峡山最早的村落之一。

霞山最早的一条街——海滨街(现东堤路)

1899年,法国皇帝强迫清政府将包括霞山在内的51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912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法租界。法帝入侵后,军队驻扎在赤焰松和海头港,根据兵营的位置分别称为东瀛和西营。

法人为了巩固和发展其殖民统治,在西营进行市政建设,并在刚成为商埠时,将兵营所在地改名为“西营”、“东营”。当时广州湾有东营、西营两个市,赤坎、坡头、淡水三个区(后来增加了赤坎,现湛江市赤坎区)。西营是法国当局在广州湾的最高行政首都,这也是霞山原名西营的原因。法国侵略者称西营为“百亚特城”,以纪念其战列舰“百亚特”号首次登陆广州湾,但民间一直沿用西营营的名称。

在路的一角,昔日的洪武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峡山仅存的青石板街见证了峡山的历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光复广州湾,1946建市湛江。西营是当时的一个市辖区,保留了地名。解放后至1956,湛江仍使用西营营名称,市委、市人民委员会行政机关设在西营。

在路的一角,昔日的洪武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峡山村的位置就在市委市政府办公楼旁边,这成了峡山改名的依据。

解放后,当家作主的湛江人民纷纷要求把东瀛、西瀛这两个名字换上殖民烙印。

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6月1957 65438+10月1日撤销西营、东营名称。

撤销后,西营被纳入“湛江市”的名称,东营改名为赤焰松。西方阵营被“城市”所包含,造成混乱,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变化。湛江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市中心有一个大村下山村,就在市委办公楼旁边,经省里批准,于6月30日将西营改名为下山村,1958。此后,霞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霞山的地名几经更改和更名,见证了霞山的发展。霞山最早的一条街——火烧街,金水街,包括刘流街,在清末还是一个半渔村。临海是沙滩和洼地,零星分布着几个小村庄,村民很少。海边只有一个小港口,海头港,供民船停靠。渔民赶上潮水在这里卖水产和鱼,邻近村民的摊贩捡柴火吃,和渔民交易。潮水涨成一条堤坝,潮水合拢。沙滩上只有几间排成一排的小屋用来遮风挡雨。渔民在海边建了一座“海圣宫”庙(今海富宾馆旁),寓意渔民都是海的孩子,祈求平安。

过去,刘阔街的老房子并没有失去当年的辉煌(1899)。法帝占领湛江(旧称广州湾)后,为了加强控制和掠夺,在霞山(旧称西营)相继修建码头、道路、外国邮政和学校教堂,出现了更多的房屋,形成了商埠。霞山最早的街道是沿海岸线而建的海滨街(今东堤路),垂直的海滨街在码头与北丁街(今逸仙路)相连。两条街只有十几家商店。随着城区的扩大,居民数量相应增加,出现了一批贫民小贩住宿区,产生了火烧街、金水街、埠柳街等第一批街道。

火烧街住的人多,群体混杂。房屋多为竹棚、草房。一年四季,火灾不断,所以叫火烧街。洪水街主要居住着贫穷的苦力。房子大多是木屋,旁边有个污水池。为了避免洪水,房子像踩高跷一样建在木桩上,所以取名洪水街。刘阔街上住着许多小贩和手工作坊,还有铁皮屋顶和瓦片的半成品房子。在通往海边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潮汐。湛江称潮汕为刘阔街,故称刘阔街。

解放之初,1954的百年一遇台风摧毁了三条街的大部分房屋。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现在三条街已经被楼房取代,木屋、茅屋、铁皮房成为历史。火烧街现在叫新发路,解放后56年没出过火。金水街现在被称为艾国路,污水池已被填满。除了偶尔在超强台风中小浸一下,不再受过去的煎熬。刘阔街改名为东堤一横路,高楼建在海边,挡住了视线,再也看不到潮水。三街基本上还住在原来的老街坊里,还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霞山区的广州湾时期的法式建筑遗迹,没有城市的记忆,很肤浅。应该说湛江的城市雏形是在成为法租界之后开始的。留下的历史建筑为我们勾勒出湛江的成长轨迹。不同时期的建筑保存着城市的记忆,这些真实的历史影像给了后人无限的启发。

法国统治湛江时期,引进了西方建筑,霞山出现了一批具有欧洲特色的近代建筑。虽然是湛江人建的,但是是法国人设计的。所以建筑完全西化,体现了当时法国流行的建筑风格。这些法国建筑遗迹成为了解湛江历史的珍贵“化石”。

法国风格的主要建筑遗迹有:

法国部长部网站

广州湾法国大使馆旧址位于霞山区海滨一路。建于1903。这是一栋两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一个地下室。这座建筑面向广州湾,曾是法国广州湾租界的最高权力机构。

1899 165438+10月16、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这块土地租给法国99年。从那以后,法国派了一个特使到这个建筑来统治租界。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法国政府根据《中法交付广州湾特别协定》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结束了法国在广州湾长达46年的统治。

湛江市政府成立于1946,位于旧址。解放初期,湛江市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现在旧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铁“高卢雄鸡”

维多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霞山区路引路,又称霞山天主教堂。它巍峨庄严,花木环绕。它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国家重点教堂之一。

法帝国主义侵占湛江后,天主教随之而来。1900年在湛江主持教务期间,法国神父提出建教堂,1903年由教堂建成。该教堂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尖顶,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厅。1991天主堂被列为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位于今天的霞山路引路85号。哥特式,坐西向东,砖石、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仿石墙,酷似石头教堂。1900奠基,1903竣工,建筑面积985平方米。是双尖顶建筑,前面是61平米的空地,用方柱和铁枝做围栏。在花园的后面,建筑的前面是一对高耸的双尖石塔,指向天空。

大厅是一个拱形圆顶,尖棱交叉。正门上及四周分布的花岗岩格子折叠起来,门窗镶嵌着红、黄、蓝、绿等深色的彩色玻璃,令人眼花缭乱。该教会建于广州湾法租界,由教廷领导,65438年至0925年归北海教会管辖。

法国广州湾警察局旧址

法国广州湾警察局旧址位于霞山区,广州湾法国公使公署对面,现为霞山公安局办公楼。法军入侵湛江后,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立即成立了警察局,并于1900开始办公。

警察局大楼有两层楼高,砖石结构,门前有一个宽阔的阳台可以进入大厅。派出所建筑外观庄严肃穆,是湛江法式建筑遗迹中最早的建筑。

农业信贷银行旧址: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旧址,原为法国商业银行,现为湛江工商银行营业部】

位于霞山智敏路与延安路交叉口,原为一家法国商业银行。于1926挂牌营业,是湛江最早的银行。内墙宽阔坚实,门前装饰柱巍然屹立,墙面以石米彩绘,外观雄伟。是当时湛江最大的建筑。湛江解放时,东方信用联合银行是主战场。为了保护建筑,减少周围群众的损失,解放军尽量不使用爆破器材,与盘踞的敌人肉搏,做出了巨大牺牲。旧址现为湛江工商银行营业部。

霞山福音教会:

位于霞山区延安路,是湛江市基督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是民国14-25年(1925-1936)为美国基督教牧师席勒所建。礼拜堂和幼儿园有两个房间,有一个传教士居住大厅,大厅旁边有一个浸礼池。福音堂原名“浸信会福音堂”,辅堂为幼儿园,总面积247平方米,高9米。教堂分为小教堂和浸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