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外省移民最多,湖南省最多。

主要是江西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两湖地区人口损失更大。元末,黄州徐寿辉、陈友谅组织起义,长期在长江沿岸展开战场,与朱元璋作战,周边地区也深受其害。在襄阳地区,索南和北所的红军在此基础上起义,使得襄阳地区更加人烟稀少。湘中湘北,也难逃战乱之灾。《醴陵县志·宗族志》说:“元明之时,土著仅存十八人。”

除了赣北一小部分地区,江西大部分地区保持相对稳定,人口流失很少。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户籍统计,有775851户4702660人,人口密度为12.98人/平方公里。江西有1553923户,8982481户,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37人。1当战争平息后,向人口稀少的两湖地区的迁徙变得势不可挡,邻近的江西人也必将成为这波迁徙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开始了“江西填湖变宽”的高潮。

江西是长江流域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过去北方汉族重要的迁徙地之一。再加上长期以来社会相对稳定,受战争影响较小,所以社会经济文化展比较快。到宋代,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也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从而开始了向周边省区大量输出人口的历史。由于两湖毗邻江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条件相似,成为江西移民的首选目的地。自唐末五代以来,江西人一直占据着湖广移民的主体地位,所以民间把这次移民运动称为“江西填湖广”。

为了恢复和发展两湖地区的经济,明政府十分重视两湖地区的移民工作,组织了多次移民运动。今天湖北人把上厕所称为“解手”,据说源于祖先被迫迁徙时,不得不叫押运官兵解开手中绳索的特殊经历。文献也反映了明初有组织的移民。如洪武三十年(1397),湖广常德府武陵县当地人开打后,“百姓逃亡,虽复职,但地广人稀,耕者少,荒人多。毗邻江西各县,有许多无业之人,乞江西移贫种田,使普通农民各尽所能,物尽其用。”于是明太祖“命令户部派官员到江西,把更多的人和没有财产的人分成农民。”

但与政府有组织的移民相比,江西民间自发移民两湖地区的规模更大。一方面是原居住区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是动迁区能提供更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所产生的诱惑和拉力。于是在明初出现了一股壮观的从江油向荆楚迁徙的移民潮,像一条河离开了西陵。邱浚的《姜杨眠迁荆楚》也指出了这一点:“今荆楚之地,地多人少;河右边的地,田少人多。江油大部分人住在镜湖。盖江右手之肥力,不足为他人,必以镜湖之粟养之。”

——摘自《中国汉族通史》(第二卷)第二章中原汉族的迁徙与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