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一座城市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唯一代表作,属于一级国宝。这幅画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中国北宋都城东京(又名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以及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它是北宋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景物带入统一多变的画卷中。这幅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一部分是市场。画中有814人,83头牲畜,29艘船,30多座建筑,13辆汽车,14辆汽车,17座桥梁,约180棵树。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看起来栩栩如生,各种活动穿插其间。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以分为三段。画面展开,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风景。中段主要描绘上图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半部分描绘了汴京城的街景。字的大小不到3厘米,小的像豆子。如果你仔细审视他们,他们都是形神兼备,趣味盎然。

扩展数据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篇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瑰宝。它被称为绘画花园的“国宝”,就像唐代韩云创作的“五牛图”一样。最早的收藏家是宋徽宗(赵霁)。用细金书写的《清明上河图》原件和双龙小篆(宋代皇帝的休闲印章,用于欣赏或收藏艺术品),可以证明是绘画后最初收藏在宫中。

1126年汴京失陷后,宫中所有的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都被金人拿走了,金人起初并不明白这幅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大定二十六年(1186),人张著《清明上河图》首作后记,并引用项的评点图,证实宋代诗人张择端曾以《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为标,故定《清明上河图》之名。

根据对阿明朝男子李东阳题跋的考证,应该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前的远郊山水图,题写有宋徽宗的细金刻字和双龙的小印章供其收藏,但现在这些都已从画上消失。原因有二。一个可能是这幅图流传太久,开头部分被无数人把玩欣赏后就断了,所以后人装裱的时候就剪掉了;一种可能是因为宋徽宗的题字和双龙小篆价值不菲,后人故意剪掉,作为另一幅画卖掉了。

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