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西进”怎么了?

去西部的人主要是山西人。当时山西人很穷,他们穷的主要原因是山西的自然条件太差,不仅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的300多年里,山西省发生了100多次灾害,平均三年一次,最长的一次旱灾是11年。

300多万山西人死于这场饥荒。出去也许能闯出一条路,总比饿死等死好。于是就有了山西人西进。

西行,与关东、南亚并列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的人口迁徙。据考证,西行现象始于明代中期,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至清末,历时约300年。

西进不仅仅是一种人口迁移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西进精神”——进取、开拓、包容。

扩展数据:

“西进”一批批移民背井离乡,来到北口外的蒙古,努力开发内蒙古。随着“西进”移民的进程,口外内蒙古从传统的单一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兼备、放牧农耕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占移民的绝大多数,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拓展。

人口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地区之间的认同感。“去西部”的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中两国的民族感情,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