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侵华的议论文和杂文

警惕日本现代文学侵华的特点

警惕日本现代文学侵华的特点

——评王湘源《笔部队》与侵华战争。

游仔/文

《燕园梦》作者、中国文学大师因教学需要,悠闲地借阅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湘源教授的《笔军与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文学研究与批判》(以下简称《书》)。回家后仔细阅读,你会大吃一惊!“笔军”这个奇怪的名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大大拓展了我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印象,真的是一部“日本觉醒”的优秀学术著作。

遗憾的是,这本北师大出版社1999出版的书只印了3000册。在当今中国喧嚣浮躁的学术界,这种印数自然无足轻重。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直到十年后它才进入我的视线。悠悠大师平时不写学术著作评论,但既然读了一本好书不介绍,很失望,就抽空写了一篇文章向广大网友介绍和宣传。(顺便说一句:除了太宰治的《告别》图片取自悠哉图书馆,其他图片均取自本书)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亚诸岛迅速崛起,开始了扩张领土的野心勃勃的国策。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思想界贬低中国的论调。根据这本书,福泽谕吉的《文明论纲》(1875)第一次把中、日、土列为“半开放”国家,并提出日本正在成为西方那样的文明国家,因此应该成为东亚的领袖。他甚至还画了“支那帝国分区图”。此后,继中江兆民的《答三醉人经》、冈田田心的《东方的理想》、安田洋十郎的《蒙古》、夏目的《朝日各处》(109)、芥川龙之介的《支那游记》(1921)、武者小路实笃的《大和》。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夏目的《朝鲜各处》和芥川龙之介的《支那游记》已经翻译,但书名被改了。例如,芥川龙之介的书被翻译成《中国游记》。据王湘源介绍,夏目宗崎的东北之行是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对华经济侵略中心)的邀请,所以很明显这不是一次普通作家的私人旅行。

1931年,为了配合“满蒙危机”的政治宣传,伊藤永之介在《万宝山》中对“万宝山事件”进行了歪曲和描述。1932日本直树35的惊悚片,歪曲描述了上海“1.28”事件,高呼“战争真伟大!”1932年,横光易立出版了正面描述日本军国主义言论的《上海》...

满洲国成立后,大量日本人移民,相应地出现了所谓的“大陆拓荒文学”,成立了以荒木、福田清水正孝、近藤春雄为首的“心声谈心会”,产生了80多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剑野正南的《与土作战》、《和田传的大日村》、《殉难》。出现了体现建国精神的所谓“满洲文学”。代表作品有安西东东的《战舰茉莉》,其中《春》写道:

“一只蝴蝶,飞向鞑靼海峡。”

乍一看很平淡,但当我们明白日本人把中国东北称为“蝴蝶”(该地区的轮廓像蝴蝶)时,就能明白其险恶用心了。

就这样,在侵华政策的支持下,日本作家在侵华战争中一步步“配合”,最终进入“笔军”。

通常我们喜欢说日本侵略者“武装到牙齿”。殊不知,这个比喻并不确切。应该说,他们是武装到了人民的灵魂。而这部作品,自然少不了他们的“灵魂工程师”——日本现代作家的特殊“功劳”。

本书第***14章,从第5章开始,重点讲述日本这支特殊的“笔军”。请耐心等待悠哉大师慢慢到来——

1937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与此同时,日本记者和作家被陆续派往中国,报道和宣传“合作”军事。例如:吉川英治、木村毅、小林秀雄、佐藤春夫、小崎四郎、石川达三等。其中,小崎四郎的《恨台千里》影响较大。另一个有趣的事件发生了:

石川达雄的《活着的士兵》描述了日军攻陷南京后的烧杀抢掠。作者的想法是“告诉社会战争的真相”。没想到,他在中央大众点评发表后被当局逮捕,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个月,缓刑3年。理由是:“描写帝国军士兵对平民的杀戮和掠夺,表现出军纪松懈,扰乱和平秩序。”同时,火野卫平的《麦子与士兵》卖出了1.2万张。这两起事件促使军事部门和政府加强了对作家在军队中创作活动的控制。

8月20日1938是关键的一天。许多日本作家收到来自菊池宽(日本作家协会主席)的特快明信片,通知他们参加内阁情报部的一个会议。与会者包括菊池宽、大崎四郎、横光易立、佐藤春子、大崎四郎、片冈铁兵和林芙美子。最后,22名作家被任命为军部派遣作家。他们从军事部门领取高额津贴,给他们发制服、军刀、手枪、裹腿等。,就像一群出征的将军。出发前,日本报纸做了大量宣传,称之为“笔力”。

来到中国后,他们先采访了攻克武汉的日军,还有人去了南京和杭州。第一批之后,军部组织了第二批“笔军”(为节省篇幅,列表略)。回国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写下自己印象中的文章,进行军国主义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林芙美子,她是笔杆子里唯一的女兵。回国后写了《前线》、《北岸部队》。

还有军旅作家。比如藤田史彦的《战车之战》、谷口加藤的《远征军》、日比野四郎的《吴淞运河》、友田宏的《分队长日记》、上田宏的《建设之战》、火野卫平的《士兵三部曲》等...关于侵华的诗词数不胜数。应该说,他们是以另一种身份加入“笔军”的。

此外,还有所谓的“傅玄文学”,大规模地进行欺骗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8,因为活兵而陷入困境的辰巳石川,在这一刻看到了风头,醒悟过来,立功了。他再次来到中国,写下了以正面方式赞美军国主义的作品,如《武汉之战》、《仇人之妻》等。他还担任过“日本文学报国会”的成员。65438年至0942年,积极参加“大东亚作家会议”。

战后,石川辰巳干脆否认了《活着的士兵》中的描述,称“战争是两个国家干的,不应该说坏事是只有一个国家干的”;他全盘否认南京大屠杀,声称“我没有看到大屠杀”。

奇怪的是,中国对这样一个日本作家一直含糊其辞。如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国大后方及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图书系统》第十卷《外国人物作品》,授予石川大三“国际友人”荣誉称号,并摘录其《活着的士兵》;他还将自己的战后小说《风中的芦苇》列为“反法西斯文学”。王湘源教授认为“这些都是不合适的”。

优优大师也认为这个真的不严重。说实话,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过石川达雄的作品,还没看过。但是,看了这本学术书,才知道石川达雄原来是这么一个混蛋,这辈子都不会看了。从现在开始,每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我就讨厌它!

1941 1二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0月3日,1942,165438+在东京帝国剧院举行“大东亚作家会议”,批判英美文化,倡导“亚洲文化”、“日本拯救亚洲”、“强化和普及大东亚精神”。第二次会议于1943在东京举行。1944移师南京,召开第三次会议。这些招数自然是“思想文化战”的步骤,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笔力”。

值得介绍一下佐藤晴子的电影故事《亚洲之子》(短篇小说名为《风云》),以郭沫若(化名王某某)、郁达夫(化名余某)为原型,丑化中国抗日文化人物。佐藤晴夫声称:“一切都是宣传第一,一切都讲究实效。”主人公“王”和他的日本妻子被美化为“亚洲之子”。郁达夫看了这本书后,义愤填膺地写下了《日本的妓女和文士》,指出“中间歌颂了日本皇军的胜利和日本女性爱国爱家的高尚人格”;“佐藤在日本,本来是给出卖中国的野人头吃饭的”。

1943年,日本召开“大东亚会议”,发表《大东亚宣言》。“日本文学报国会”决定以其五项原则为主题,“出版具有宏大思想的小说,向东亚各国国民宣传帝国的传统和理想,渗透宣言的伟大精神”。其中,太宰治的分工是“独立而友好”,所以他写了小说《告别》,描写鲁迅在日本仙台的留学生活。王湘源教授说:

“《送别》中鲁迅形象的扭曲首先表现在作者对鲁迅抗日战争的态度上。”

“太宰治对鲁迅形象的扭曲,还体现在他对日本文化的鲁迅评价上。”

“更可笑的是,在这里,太宰治借一个老医生之口,认为鲁迅是因为认识到了日本天皇制的优越性,才从医学转向文艺的。”

悠悠详细介绍了太宰治的小说《再会》,不仅仅是因为它描写了鲁迅,还因为《再会》由于小志翻译成中文,并于2006年由新兴出版社出版。在序言中,董秉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鲁迅研究专家)首先介绍了竹内好专著《鲁迅》的观点及其对《再会》的批评,然后他说:

“竹内的批评有道理,但也简单片面,模糊了《再会》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其实鲁迅的本体存在于鲁迅的复杂性之中,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再会》作为一部小说,当然是在“想象”鲁迅,但小说在表达鲁迅的文化观、解释弃医从文的动机、解释侮辱作者的动机等方面是有启发性的。”

唉,真是见鬼了!

两位中国学者,对于太宰治的《告别》,评价是如此不同!

真的很难理解怎么会出错!

他虽然获得了“中国文学大师”的称号,却没有资格评论王、董的学术观点。毕竟我只是看了《告别》,谈不上专题研究。

书的第十三章叫做“日本有‘反战文学’吗?”。根据王湘源教授的研究,日本左翼作家都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后转向的。日本文学界所谓的“反抗文学”其实并不存在,而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基于“反抗文学”一词的虚构。例如,川端康成积极参加行动,尽管他在创作的战争中没有“合作”。他参加了日本军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王湘源教授断言:

“川端康成绝不是当代中国很多读者印象中超越时代和政治的作家。”

奇怪的是,悠悠大师对川端康成也有这样的印象。

《细雪》的作者谷崎润一郎和文洁若在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中说:“谷崎润一郎一直反对日本侵华的非正义战争。”但王湘源教授说: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一样,也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和“配合”了这场战争。他参加了日本军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新加坡沦陷时,谷崎润一郎高兴地写下了《论新加坡的沦陷》,并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日本帝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东方,立下了丰功伟绩...到目前为止,帝国军所获得的都是公平的。”

为什么日本文学翻译家高、叶、文洁若等不顾史实向中国读者推介日本作家?萨特曾谴责福楼拜不写政府镇压巴黎公社的文字。他们为什么对这些日本作家这么好?

我觉得王湘源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写得很好,理清了悠游大师对日本现代文学的混乱认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警醒日本现代文学侵华的特点》,并不意味着整个日本现代文学都在侵华,而仅仅意味着它确实被烙上了“侵华”的印记,或深或浅。王湘源教授的一些结论或许值得商榷。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这是一本“说真话”的严肃学术著作!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在这篇短文中概述了本书的内容。至于深度评价,那就超出我的能力了。我认为宣传这部学术著作意义重大。你想想: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1999,只印了3000本!十年后,中国有多少日本文学爱好者读过这本书?

想到这,我又担心又失望!

从那以后,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就和日本著名作家有过一些不愉快,比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川端康成和谷崎润一郎。世界上有一种罪叫“忘恩负义”;他们早年都深谙国学,受益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却如此残忍地充当恶子!

2009-3-6

纪念“七七”69周年:石门里斩杀日军军官军刀的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场烧杀惨剧——当年的英雄谁知道?

1941的初春,中国人民进入了挽救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山东半岛胶莱平原北海地区的军民,在* * *生产党和许将军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王楠行政村有八个自然村,位于莱城以东30英里,南部是陡峭的孤山山脉,北部是206国道。河谷内良田2500亩,丘陵3500亩,以红薯、甜瓜闻名。境内沟谷纵横,道路蜿蜒,林木茂密,是我八路军和革命干部休息休整的地方。这一带有一条河叫太阳河,上游五里在港口石桥交界处的炎陵哭沟石门里。形势险峻,水草茂密,进去容易出来难。水常年汩汩流淌,流入北方的望河。太阳河东岸的太阳山上有一座古庙,叫太阳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这座寺庙南北长100步,东西宽50步。南北殿相对,东西两翼对应,回廊相连,屋檐飞升,气势雄伟,钟声飞越十余里。每年2月22日、6月18日、9月18日庙会日,远近各县宾客云集,男女老少齐聚庙会场。庙门外,大戏开始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太阳庙位于高处下方,群山环绕,数十个村落尽收眼底。1940年,侵华日军在莱城东部建立了军事据点,但中间广大地区无法控制。

1941月底,鼓山八区接到我莱城地下工作者密报,侵华日军派出100余人出东扫荡,准备勘察广日山寺地理情况,建立据点,在莱城以东打开“不占”状态,加强“绥靖”政策。正月二十七早上,寒风刺骨,又干又冷。王楠村民兵教导员张龄心接到区里的通知,带领民兵周九鼎等人在村西大沟埋设地雷,阻止敌人东进。张龄心高大英姿,练八卦,敢做敢当。1937年加入* * *生产党,随郑耀南长子郑在胶东干校学习,在大众日报社当保安。后担任魏县抗日政府公安局长、渭北反汉奸队队长,亲手处决了十几名汉奸和还乡团骨干,与许司令员共事。周九鼎高大勇猛,是当地有名的掐线埋雷专家。上午十时左右,敌人未走大沟,绕过西石桥村,在村西稍作休息,然后经马家庄向北进发。张龄心等人看着鬼子改变行军路线,带领同伴挖出埋在大沟小路的地雷,从马家庄周围的大沟东侧回村隐蔽。中午十一点,日军队伍在南边家村(据说是在南巨寺村)吃饭,饭后向邮路方向行进。一个中校军官,骑着白马,带着洋刀,中午喝醉了,落在队伍后面,独自骑马过了太阳河,往东走了两里,到了庙厅西侧西北,却醉倒在后面。村民王在村收粪后,迅速向村长汇报了情况。王仁杰叫他马上回去监视,并到东村请民兵指导员张龄心和周九鼎、张生奎、周丁原、张生志(绰号小野猫)等五名民兵,到日军军官的醉酒处去。王过去在哈尔滨工作,他懂几句日语。我们同意让他出面找机会先谈,大家都站在一边。王腰间系着布带,肩上扛着铁锹和粪筐,扮成拾粪人,上来借火抽烟。

这时,军官醒了,问:南方什么村?王回答说是村。又问西边什么村?答案:南边家村和北边家村。军官拿出地图,指着看了一会儿,说:你是对的,你的伟大公民。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递给王,手里也拿着一支。王上前轻刺军官,从后斜刺近军官,猛抱住军官的腰不放。这时候军官呜呜呜大叫,翻了个身把刀拔出来,刀鞘太长拔不出来。张龄心和那个军官在地上打滚,滚出去十几米。让这封信大喊,有人吗!周九鼎四人随后上前缚敌,争得剑光闪闪,寒气逼人,不能不为。野猫张胜志上前,用铁锹砍了军官的手臂。军官的刀掉了。让信喊,解开你的腿!大家随后解开军官的裹腿,绑住军官的手脚,解开军刀。把军官放在马背上,一人牵马,四人挟持,两人看守,从虎子沟过河到宋家区政府。该地区没有人,所以他们协商处决军官。顺着王楠河到上游哭沟的石门就行了。石门流水经年,隆冬不冻。水下有细沙,有几米深。周九鼎举刀斩官。河床上挖了一个大洞,尸体被埋在河床下,上面铺着沙子,流水和以前一样古老。放下战马,埋下战刀,觉得万无一失,于是分头四处寻找掩体。不巧的是,在远处,村里的八岁小孩,外号叫,还有那些外号叫林老五的,都看到了。林老五是村里的无赖,不懂正义。此时是1941年,正月二十七,中午左右。

当天,日军队伍到庄时,发现军官不见了,于是把网撒遍了整个斜坡,向西搜索。当军官的白马回来时,魔鬼知道军官出事了,就在王楠周围搜寻。一群铁匠被鬼子打死了。晚上队伍没有回莱城,就在武官处和南居寺扎营过夜。白天黑夜下雪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银白色的。正月二十八日凌晨,敌人调集400余人返回王楠地区寻人。南至坎上坎下东西口,北至宋家集教村,西至武官清明沟村,处处车马奔腾。百姓提前接到上级通知,大部分躲进了山里。只有老弱病残来不及动弹,被赶到各个村子的院子里拷问。南王洞村的30多人被赶到了村子南边的荒郊野外,其中包括的母亲徐、周九鼎的父亲和港口的一位远房阿姨。孩童被魔鬼用糖果引诱,把军官尸体的埋葬地址指给魔鬼看,林老五把的母亲徐和周九鼎的父亲指给魔鬼看。许和周九鼎的父亲被带到石门里。鬼子把军官的尸体从河里挖出来,当场枪毙了徐、周九鼎的父亲,然后用担架抬着尸体送到小庙后面的据点。古历正月二十八上午10是1941。关于满仓提供的军官尸体位置,林老五指认了张龄心母亲和周酒酊父亲的细节,这是解放后的民间传说。据当事人张龄心说,解放后说出真相的是他的远房表兄徐永春。那时候,林老五已经逃到东北,至死都没有回来。满仓太年轻、太无知,无法处理这件事。

下午2点,鬼子回来了,在全村放火。当时是凶日,烟尘滚滚,正逢东南风起,烟尘飘向北海,挥之不去。村民们站在雪中的南岭山顶,看着他们的家园被大火烧毁。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谷仓里的糠烟持续了三天。东溪村1,000多间房屋,1.2万斤粮食,30多头牲畜,数不清的桌椅柜子被烧毁。西村只剩下三个没被烧。周发堂院墙高,稻草烧不到屋檐,免于火把。王玉琦的大门朝北。老人用铁耙把门耙开,翻墙逃走了,但魔鬼没有进去。王的妻子躺在家里的堂屋里,大叫说有瘟疫,鬼子不敢进去。父亲在世的时候,作者说只剩下三样东西:一把土耙,一个驴鞍,一个当啷,都是用木炭做的记号!老房子修了三十年,墙全是火红的,墙里的顶梁顶柱全是黑炭。王楠石坑出产黄褐色的石头,在古代用于建造房屋。房子的墙壁在被火烧毁后都是红色的。大火燃烧时,来不及离开的老人都被烧死了。鬼子满山寻人,承认南王的就杀了。王宝山和妻子用毛驴驮着三个孩子,跑向大舞台。魔鬼问,你是哪里人?他老婆心理健康有问题,说她属于南王。王宝山随即被带走,在小庙后面的干河子村被活剥,用来祭祀死去的军官。北房村村民边西元当时也在干河子被抓,他曾目睹王宝山被害。东村的王们被抓起来后,扔进粪坑淹死了,春天在外面扔粪的时候才被挖出来。许多亲戚不敢收留王楠人。张秋英的母亲用一头毛驴驮着孩子去马家庄的姑姑家,却被自己的姑姑拒绝了。后来她去边家亲戚张杰家住了半年。也有侥幸脱险的。当王永德被日本骑兵追赶时,他碰巧很匆忙。他闪身蹲进路边的坑里。骑兵越过头顶,躲过一劫。

王楠被劫后,北海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区民工出钱出力,用一口泉水帮助建房,让逃到外地的人才慢慢回到自己的村庄。很多家庭都搬到了外地,至今没有回来。周发云家搬到山后村,王家搬到龙中庙村,至今未归。没有及时建好房子的人在废墟里住了很多年,周发成一家在窝棚里住了三年多。有新媳妇结婚住牛房的,有公婆和媳妇一起住一个炕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村子还是一片废墟,到处是瓦砾,到处是荒凉。家家户户几乎没有柜子和椅子,甚至连一个装食物的骨灰盒都没有。它们都存放在用泥土建造的土仓库里。冬天来了,半夜老鼠横行,食物经常一夜之间被清空。一个月一个孩子被老鼠咬。另外,家家户户门都很少,用草来挡风。冬天,屋子里像个冰窟,孩子哭不了一夜。在东北谋生的有100多人,哈尔滨几乎有王楠村。作者有个远房叔叔叫王梦之,今年八十有九,去了东北,再也没回过老家。几年前他生病了,他告诉他的孩子死后将他的骨灰葬回他的家乡日光寺遗址的西坡。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珍惜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为富裕的强兵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多数俘虏敌人的英雄都去世了,而老张曼灵心还在。1947年,二龙山周九鼎为争夺地主动产,因向斗争对象通风报信,被村民活埋,激起民愤。其他人都是老死的。张龄心,一个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他拄着拐杖,病了。我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能断断续续地想起当年火灾的案情。我90岁的老伴也是疾病缠身。今年正月初一,我参观了老张曼灵心。当我走出老人家的大门时,天空中飘着清雪,离正月二十八那场火的日子还有27天。但是已经六十年了。张龄心老人坚持要为我送行。我回过头来,看着暮年追平敌人的英雄们,心中充满了悲哀!

南京正在遗忘和破坏亚洲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

南京正在遗忘和破坏亚洲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

南京李记巷2号是现存最大的日军侵华遗址。2003年,82岁的韩国慰安妇朴永信(Park Yong-shin)来到李记巷2号,指证日本人在这里犯下的罪行。侵华日军曾在南京设立了40多个慰安所,现在仅存五六个,只有一个得到慰安妇本人的证实。李记巷2号是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专家充分肯定了保护这一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朴永信离开南京后,那里的房子因房地产开发而面临拆迁的命运。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民意之下,南京市政府做出了暂时不拆除的决定。此后,该房屋及周边相关建筑逃过一劫,但居民搬迁并未停止,大部分居民已搬出李记巷2号。

虽然南京市政府暂时不会拆这个房子,但是从来没有对它的未来做过规划。永久保留?在原址建立纪念馆?搬迁?拆迁?一年了都没有回音,也没有妥善保管。【注:南京民国总统府前地块改造过程中,拆除了一座民国纪念碑和两座清代祠堂。后来被报道,引起关注。拆迁单位说纪念碑不会动,以后会重建祠堂。但地块建筑拆除后,纪念碑广场也被拆除。三四年后,祠堂无人知晓。反正没了。]

李记巷2号的房子有7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无人居住,大部分门窗已经严重损坏,雨水直接注入室内侵蚀墙面。一楼堆满了垃圾,天花板大面积脱落。一栋70年的危房,在风吹雨打、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还能撑多久?南京把它忘了,看着它走向毁灭。

去年,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老李曼秀英走了,日本右翼少了一个绊脚石。证人会消失,但物证会永远存在。李记巷2号是最好的物证,但如此重要的物证都不能妥善保管,又怎么能指控日本犯罪呢?我们的子子孙孙怎么可能知道历史和罪恶?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真的应该把自己的遗忘当做给日本人最好的礼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