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课纲素养怎么考?大考中心主任张茂桂:选择混非选题3年后上路


因为考招连动,大考中心被视为攸关108课纲成败的重要关键。前大考中心主任刘孟奇接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大考中心主任由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08课纲社会领纲研修小组召集人张茂桂接棒。大考中心连结国高中端教学和大学端选才,张茂桂4/1上任后首度接受《》专访,分析3年后大考题型的转变,也将致力提高社会公平性原则。

A::我在中研院待了很多年,非常喜欢那个环境和单纯的学术研究,手上也好几个很有兴趣、即将完成的专案,都接近收尾了。之所以会在此时选择暂时放弃,来到大考中心,是因为这份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公共意义。

大考中心是有历史、有公信力的一个专业组织,过去2年前主任刘孟奇做了很多积极的改变,我很认同也觉得受到激励,有机会来这里接受这工作,于我来说是一种光荣。

过去我的主职是在中研院,但一直在大学有兼课,而且从2002年至今,参与了长达16年的课纲制定、课程推广与审议过程,对国教端和108课纲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在未来3年任期内,除了针对各种试题要持续检讨、精进,我希望大考中心也能多做些深度的研究分析,假定资料限制可以突破,应该要做较长期的考试与制度变迁分析,试着从社会学角度,探究升学制度、考试公平性的重大议题。

A:这次所谓的考试「鉴别度不足」,涉及三个层次问题值得探讨:

1、涉及考评本身:批评的意见包括目前级分太粗,无法分出学生的成就高下;命题不稳,难易度差别太大,有测量信度、效度及年度间比较无法等化的问题。?

2、涉及申请入学方式的改变:学测成绩改成今年的大学端最多只能选4科,是重大的游戏规则变动,大学端的立场不同,有些希望能先筛选到较高测验表现学生,有些想让校园多元化,更有担心生源重叠、减少的压力,大家都会重新调整招生策略,包括计算的科目、筛选倍率、第二阶段面试的要求等等。相对的考生也必须因应新局面,调整申请策略,增加自己进入「最理想」的科系的机会。一般而言,人们最主要的决策依据还是参考过去的,特别是去年的经验,如今却好像突然变得难以参照的不确定局面。

3、社会公平性的对立看法:学测评量的基本功能,原在提供一个进入二阶筛选的门槛。大家对于这张门票的看法不太一样。有人认为热门科系的入口要窄一点,给那些学科能力顶尖的考生,这才是公平;但也有人认为,不要用一次考试的结果来决定学生的升学命运,宁可让多一点人有机会先入场,然后各校系和考生之间,还有第二阶段好好彼此配对的机会,这样才比较公平。两种意见会影响对这次考试结果的评价。

今年的变动主要因为过往经验不太能参照,资讯掌握困难,造成考生和大学双方的不确定性都上升,因此焦虑感也跟着上升,而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发生,加起来就演变成一个「完美风暴」(苦笑)。

大考中心的立场是要关注所谓考试公平与不公平的争议,现在面临了不可兼顾的两种观点,都需要资料的检查与假设验证,如果能突破一些资料取得的限制,才可能进行有关考试公平性、教育公平性的探究分析。

我也理解在任何改变的过程中,本来就会遇到这些批评。正如我们过去在推动社会领域课纲时,从研修阶段就出现许多纷歧,特别是历史和性平教育的范畴,都曾引起社会上各种力量的上升,批评与攻击可能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针对课纲本身,而是被当成一个理念上的反对者,或受伤情感宣泄的对象。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