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历史


唐人一词的源自唐代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从唐太宗贞观开始,逐渐的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其地位在游牧民族语义中比隋帝的圣人可汗还高,“天”(tengri)在突厥语里具有很高尚、有权力的含义,其后吐火罗叶护也称唐高祖和唐玄宗为“天可汗”,在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也被回纥人称为“天可汗”。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和武周之治,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时,国威鼎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进贡。从此世界对大唐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唐字”,“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

日本直到安土桃山时代,仍以“唐土”、“唐国”称呼中国。 “汉人”一词被指专指汉族,并被赋予“汉人”的含义始于汉武帝在位中期。

永嘉之祸后北方游牧部落首次大规模进入中原建立了一系列割据政权,尤其是在北朝的北魏、西魏、东魏和北周的建立者大都是鲜卑人,而他们对所统治之中原地区的居民统称为“汉人”。

隋唐时,由于君主的励精图治,而逐渐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于是唐代出现了用“唐人”指称汉民族的新称谓。不过从初唐时开始对汉人及胡人的区别已经开始模糊。 最初称华夏族为“唐人”的是《沈下贤文集》中称:“自翰海以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西至于上郢、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

《新唐书·吐蕃传》刘元鼎出使吐蕃经过兰州时,所见“兰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户皆唐人。见使者麾盖,夹道观。”

元代《岛夷志略·序》中记载:“自时厥后,唐人之商败后,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礼。”

《明史·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代《池北偶谈》: “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逻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