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历史


一、体验:进入历史学习境界的重要前提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体验历史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知历史,通过身边的事物去追寻历史。有无这种体验,成为能否进入历史学习境界的重要前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学习主体,学生体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情感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和整体性,情景性是说,体验是在特定的环境、情境、气氛中产生的。整体性是说,情绪和情感的发生是大脑动作。情绪和情感发生后,首先呈弥散状态影响着人的全身神经系统,然后再传到骨骼、肌肉后,就会引时引起全身心的反应,还会调动荷尔蒙,如果是快乐荷尔蒙就会带动正向的能量,如果是不高兴的荷尔蒙,就会是摧毁性、破坏性的能量。二是经验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经验性,个人性是说,体验是一种心理的主观成份,具有个体特征。经验性是说,体验的对象如果与人的已有经验贴近,其传导的速度就快,留给人的记忆就深刻。

1997年,教育部曾对北京210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怎么喜欢上历史课。这是何故?除了已被议论了很多的各种理由之外,历史学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历史教学,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理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生时刻按成人的要求扮演着成人的角色,而实际却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成人生活。为了达到满足未来生活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生活被忽视了,学生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2]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下列三个结合。

1.历史学习与课外考察相结合。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社会历程,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物以及还健在的老人,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的中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亦取到了可喜的进展,大批的文化景点、历史名胜被开发出来,这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便利。比如,乡土历史或者与乡土历史有密切联系的一些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学习,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些相关的参观、考察活动,这样做可能会取得课堂里想象不到的效果。

2.历史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先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管是石制的,还是泥塑的,抑或不管是铜雕的,还是铁铸的,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有一段神奇的历史,都留有先人的印迹。在历史学习的同时,通过对一些可以反映历史的物件进行搜集和仿制,比如古钱币、古器具、古字画等,这对于体验先人们生活的艰辛和理解社会发展的艰难是极有好处的。

3.历史学习与情境模拟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渠道越来越畅达,当代的中学生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若能把他们的已有经验与历史情境结合起来,就能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境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讲“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当时的各种角色(如手工工场主、清朝官员、地主、农民、知识分子等),去应对迎面而来的“欧风美雨”,然后,开展分组讨论,并适时进行师生评判,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学生应答也未必理想,但这比教师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中国人是如何面对外来挑战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国近代化的艰巨。[3]

二、感悟:打开历史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而打开它的钥匙是感悟。历史学为什么充满神奇的魅力?主要在于它可以给人们提供无尽的思索。

感悟,重在一个“悟”字。要通过历史的学习,悟出人生的真谛。具体说,不仅要能通过历史的学习,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通过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而且要能够通过历史的学习,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而感悟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是以原有的心理体验为基础、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迁移活动,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代之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综合学习的方式,努力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1.探究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接受学习,即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围绕着“定论”进行。而探究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学会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探究学习的特色,也是历史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4]例如,农民战争具有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因素,这是许多伟人说过的话。但在“怎样评价农民战争的作用”的探究学习中,有不少学生从项羽火烧阿房宫三月不灭、黄巢进长安“甲第朱门无一半”、太平军三进扬州古城变战场的史实中,看到农民战争亦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此,学生得出结论:对农民战争作用的评价要全面客观,既不能低估,也不应拔高。显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获得的历史感悟要比过去接受性学习深刻多了。

2.合作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也是一种封闭的个体学习(当然这种封闭学习并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学习因个体的体验和需求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与今天倡导的国民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钻研、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发表见解,而且同时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彼此切磋、论争辩答。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在一节课上难以面向有众多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我市田家炳中学“绿扬学社”在开展“扬州古城的研究和保护”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就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一个大主题下设置若于于课题,这样,既有助于各课题组的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又有助于学生共享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

3.综合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学科综合化,这与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是相适应的。因此,历史学习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综合。一是学科内的综合,即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学,把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学。二是学科间的综合,即把历史学习同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学。三是学习与实践的综合,要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而且,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构建和人格的塑造。

三、运用:现代历史学习应有的有效释放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生,现实是正在进行着的人生,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就处在历史之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历史教学的内容既应该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迹去追寻历史。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沿着历史的事迹来认识现实。正如谷成久先生所说:“教育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5]过去的历史教学之所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原因就在于,单纯的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效率低,容易让人造成学而无用的错觉。团此,现代历史学习不仅要充分运用现代学习手段去认识过去,而且更要运用历史知识来认识现代社会。

本文标签: 历史 学习 学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