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五篇


#教案# 导语“历史”是一个总称,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多姿多彩的艺术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2.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文学、史学与宗教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4.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借助乡土历史——齐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善于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问题导学,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国不断改革,是国富兵强的根本。

 2、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齐、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2、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根据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①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5.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设计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 刑 “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 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 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本文标签: 学生 历史 战国 通过 教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