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郭松龄和杨宇霆,是奉系东北军里最具军事才能的两干才,前者是少帅的精神支柱,后者则是老帅的股肱心腹。两人为何这般不和呢。

郭松龄与杨宇霆何许人也

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北洋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张作霖左膀右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生,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颇有谋略。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东北军系统中士官派的头面人物。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辽宁沈阳人,祖籍山西,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并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张学良口头禅: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这些人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陆大”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张学良虽不是陆大派的首领,但对陆大派最为赏识和拔擢,陆大派成员多是担任师长、旅长等职。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争权夺利。

郭松龄与杨宇霆三观不同

郭松龄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 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

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杨宇霆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时对“新派”陆军派将领颇多打压。第一次直奉大战时,杨宇霆公报私仇的枪毙了不少陆大派的军官,郭松龄一直都记着这个仇。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得到,这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极点。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的特别严肃的人,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常限制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张学良都感到“事事受杨的刁难”。杨与郭历来不合,现在分别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势。

奉系内部最有能力的两位干才这么水火不容,一山岂能有二虎。

三观差异,亦或许两才相妒,两人的关系水火不容;郭是清高的理想主义者,而杨是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各自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1925年郭起兵反奉,失败后被枪决,暴晒三天。老帅过世后,杨宇霆恃才傲物,喜欢组成小团体,自恃功劳,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处处掣肘少帅,杨宇霆1929年被少帅杀。

两位都是极有能力的干才,但三观不正和性格缺陷,两虎之争没有胜者,导致两人的下场都是悲剧。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