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


水西门位于汉江河畔。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一出祁山,兵败后在西城县(今安康市)实施“空城计”,斥退司马懿。

城临汉水之西,有一城门叫“安澜门”,附有瓮城三十三丈八尺见方,外围“月城”边有排垛墙数十面,内中“女城”上有“安澜楼”大三间。完建于城区西扩后的嘉庆十三年(1808),故址在今之金银巷北出口。当时的交通完全依赖着航运,故尔人们便依河街的码头来定方位。此门正在城垣面对汉水的西边,因此又俗称其为“水西门”。 “安澜”,水波不兴,用以比喻境况安定。汉人王子渊《四子讲德论》有言:“天下安澜,比屋可封。”《书》注:“安澜,以喻天平也。”乾隆三十七年(1772)河东总督姚立德曾言:“前筑土坝,保固堤根,频岁安澜,已著成效。”由此清代主管河工的人员,在每年秋汛结束后,能够平安度过而无溃决者,给其上司的奏报便被称之为“安澜奏报”。 “安澜门”前汉水通流遥远,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不负“巴蜀秦楚通津”之谓的安康,舟楫停棹为码头,必有物资吞吐。尽管下游早有一处偌大的水旱码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航运业的发展,已无法满足泊船的需要。使得那些装载着大量石炭、零散的农副产品、及许多零零总总尚需分拣归类、重新打包的各类山货土产之类的货船,纷纷停靠于上游地段,再形成若干小型码头。虽然这几处码头年出入货运之总和,远不及下游的一半,但周转却极快。仅靠“通津”、“临川”及“迎恩”诸门来交通搬运,显然不便于几乎扩大了一倍的城区。“安澜门”的增筑,便多了一条入城的路径。 开启“安澜门”,不仅预示着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栖息于斯的安康人,不因郡城常扼于水患而所惧,“水来土屯”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更不畏汉水于境内所形成的弯环重涧,曲隈复滩。毕竟汉水是这方人的衣食父母,闯滩涉险本生存发展之必需,弄水驱舟扬太平生活之风帆,奋斗则永定安澜也!

本文标签: 码头 安康 生活 形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