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清史


原因很许多

开基创业并达到盛世好比爬上坡,清朝为此历经几代人100多年的励精图治和连续奋斗,才迎来康乾盛世的伟业。但在进入盛世之后,清政权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奢靡贪腐之风兴起且越来越甚,导致很快由盛转衰,并在内外打击下越滑越远,直至最后灭亡。清朝走过的盛而骄、富而奢———骄必怠、奢必贪———贪必腐、腐必败的历史轨迹无可置疑地表明,如果在兴盛和富裕后不思进取,贪图奢靡享乐,虚骄懈怠,必然导致腐化衰败,走向灭亡。今人当从清朝盛衰演变的历史中认真吸取教训。

面对因为长期战乱严重破坏而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的残破的社会经济,清王朝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军民大力屯垦、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等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不断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有持续迅速的增加。1645年全国在册耕地只有4.03亿亩,1688年恢复到6.08亿亩,1754年增加到7.08亿亩。加上不在册耕地,到乾隆年间全国耕地实际上在10亿亩左右。清代人口从1651年的6000万增加到1691年的1亿左右,1761年达到2亿,1801年达到3亿(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载《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另据经合组织(OECD)发展中心199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1820年时,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8.7%(与现在美国占世界的比重相当),人口占世界总数的35.5%((美)A·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实际上这时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如果以179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国的比重还要高得多。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清朝社会财富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库存储丰富。1777年(乾隆42年)国库存银多达8182万两,成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

清朝入关从顺治到乾隆中期,经过4代人100多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长,中国历史进入自唐宋以来又一个高峰———康乾盛世。在清初100多年的持续上升和繁荣时期,清朝战胜了内外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清朝的国力和声威也达到鼎盛。一个空前广阔、统一、繁荣、强盛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还有些学者认为康乾盛世其实是清朝衰败的回光返照。

其实从乾隆时期的和珅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