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74)《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言论自由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除了讲三国,其实还讲了其他主题,比如本文所写的诸子百家。先从书名说起,先秦,诸子百家所存在的时代,既有春秋的孔子,也有战国的孟子,更有近秦的商鞅,韩非子,所以易中天把书名定位先秦。

既然要讲述,当然除去自己的观点,还要添加其他人的高见。在电视讲述中,易教授并没有提到引用观点的前人,在书中有详细叙述。主要引述的观点来源有:

杨伯峻《论语译注》、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李泽厚《论语今读》、钱穆《论语新解》、李零《丧家狗》

虽然书中有很多各种观点的铺陈,但易中天没有随大流,或者跟专家,他提出自己的依据来规整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往往像《论语》《孟子》之类的古籍经典,有很多人在历史上有很多评论,从中找出自己的认为合理,符合自己系统的观点,甚至产生不一样的理念,才是现在读书最或缺的。这大概就是易中天的讲座会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书中,易中天就讲到:

懂得多未必跟学问有关系。就像一本字典,没人会说字典是学术著作,它里面一个观点都没有。

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采用的口语化比较多,没有那么学术化,但在书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引注,偏向于古典人物和经典的现代解读。两者都有可看之处。

对于孔子,在书中易中天有这么几个观点:

一, 孔子并非圣人 。这在很多的前人观点中也有涉及,尤其越偏到后期,学者的观点更加趋于理性,相比之前动不动就把人抬到圣坛上,更加理智。我们对前人的愈加崇拜,只能证明现在的愈加缺失。去崇拜别人腿长,肯定自己短腿,我们对孔子、孟子的圣人头衔不停戴上,是不是在某方面证明我们越来越不行呢?

二, 孔子急于求政 。孔子的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入世在当时就势必要进入政坛,孔子周游列国无非就是兜售自己的治国方针,希望哪个君王能采纳。既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孔子没有像道家那样避世,而是积极融入当时政治,把孔子当做世外高人来看,显然不对。

三, 孔子主张是阶级主张 。从恢复礼乐制度开始,孔子就提倡不同的人按照不用的身份、地位,“各得其分”,从来没有一刀切,让天下所有人都享有一样的待遇,这是墨家的主张,不是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说的并不是让大家都享有一致的水平,而是“按名分配”,从君王开始,一级一级往下来。

对于《论语》中的一些解释,易中天也抛开了固有的一些观点,比如“有教无类”,易中天就认为应该理解成:通过教育,就可以消除人原本的“类别”,消除差别。这样的解释比之前的不分阶级,都一视同仁来教育要更加贴近现代。至少是一个很好的劝大家读书学知识的解释。

本文标签: 孔子 观点 自己的 没有 解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