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建的一座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饿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

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始干1899年,仿照俄国首都莫斯科的面貌进行建设,以在市内呈丁字形相交的铁路线把城区分为若干区。其中埠头区中国大街(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上的主要建筑有协和银行(1917)、马迭尔旅馆(1913)、秋林商行道里分行(1919)、俄国侨民会(1909)等,俄罗斯传统建筑和“新艺术运动”样式的影响在这条街道上得以充分地表现。建于1903年的哈尔滨火车站作为哈尔滨的门户,以其“新艺术运动”的样式成为当时城市的标志。

东正教堂在形成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貌中有重要作用。早在1898年,在全市的最高点,南岗的中心修建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形,外形体现了俄罗斯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八角形的帐篷顶端高举着一个洋葱头型的小穹顶,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该教堂现已拆除。到20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已达25座。其中1923—1932年间建造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它深受拜占庭建筑影响,主体采用砖砌拱券结构,在拉丁十字形平面的每个尽端顶部以惯用的帐篷顶加小洋葱头穹顶,交叉处是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成为整个建筑的控制中心,颇有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气氛,至今仍是人们视线的焦点。

本文标签: 教堂 哈尔滨 建筑 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