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五代时期,一颗匪星落入嵯峨山,人们传言匪星落入唐皇陵,必是不祥之兆。恰有个娃娃在此时出生,父母非常高兴,给他取名温韬,这人,也真正就成了一个盗了许多唐陵的千古罪人!

这温韬,年轻时就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且此人狡诈多变,极善钻研。他先被岐王李茂贞收为义子,改名李彦韬。在老家华原,担任镇将,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从此踏入仕途。

俗话说,不怕人为盗,就怕官为盗,便是如此!而温韬这个人属于典型的“墙头草”型军阀,哪家的实力强就归顺谁,根本没有忠诚可言。唐末后梁时期,温韬游走于李茂贞和朱温之间,朝秦暮楚,最后被后梁任命为静胜军节度使,并更名为温昭图。

而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帝王都有厚葬的传统,陵墓中往往埋有大批稀世珍宝,而与此相伴随的,自然是层出不穷的盗墓行为。在和平时期,针对帝王陵墓的盗掘,还只是小偷小摸的民间行为,而且一旦被破获,盗墓者所受惩罚必将极重。

但在战乱时期,盗掘帝王陵墓的行为则成为普遍现象,不仅盛行于民间,就连个别官府和军方也会参与其中,而且规模是相当的大。

如新莽末年的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末年的国贼董卓,便先后将两汉皇陵挖了个遍,获取珍宝无数。近现代则有“东陵大盗”孙殿英,挖掘乾隆、慈禧陵墓,收获也是颇丰。

但哪怕是在军方参与的大规模盗掘皇陵活动中,温韬也算是“异类”,此人不仅作案时间长、盗掘规模大,而且还胆敢将盗掘成果登记造册,在国内宣扬,实在是狂妄至极。他先后盗挖了十七座唐朝皇陵!可谓胆大至极。

在盗墓后,他将陵墓中的财宝,统统纳为已有,匪星投胎的传言果然应验了。起初,温韬盗掘唐皇陵不过是筹措军饷,扩充实力,在解决军饷问题之后,温韬盗墓的目的只是为了搜刮稀世珍宝,以满足其变态猎奇心理。有了这批珍宝当敲门砖,温韬不断变换手中的保护伞,攫取更大的利益。

在温韬盗掘的17座皇陵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这座皇陵原本防范森严,却抵挡不住进行了详细勘察与研究的盗墓贼。

《新五代史·温韬传》详细记载了昭陵被盗的过程。温韬顺着墓道来到墓室,“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他组织了数千士兵,以牛拉马驮的方式,花了一个月,才将昭陵的宝物全部搬完。可以说,对于昭陵的盗掘,是温韬盗墓生涯中最丧尽天良,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温韬的行为,给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谜。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收藏了很多书圣的真迹。他死后,包括《兰亭序》在内众多名家书画一同陪葬。温韬盗掘昭陵,《兰亭序》并未面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猜测,这件国宝很有可能毁于此次劫难。

不过温韬喜欢将盗得宝物逐一登记,编成目录,出版成书。在书的目录中并未发现《兰亭序》的踪迹。由此,也有另一种说法,或许《兰亭序》还未失踪,还有机会重见天日。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奇事,就是乾陵这座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当时挖掘完其他十七座皇陵后,温韬对于乾陵自然也是眼馋,可是当他决定动手的时候,每当温韬的盗墓队伍准备破土开挖时,乾陵周围便会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场面极为恐怖,而当队伍仓皇撤离后,陵墓周围则迅速雨霁云收、天气晴好。

这种情况连续发生数次,仿佛冥冥之中有神灵护卫乾陵,温韬不解其中缘由,但心中却是恐惧至极,最终只好罢手。

甚至在《新五代史》中也有记载到“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种诡异的现象,也算是为了这座皇陵的留存做足了贡献。

不过自然,“善恶到头终有报”。同光四年,在“兴教门之变”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为后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后,严惩贪吏,减徭轻税,发展生产,裁减宫人,是五代时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后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温韬这种没有政治立场的军阀,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惮。而且明宗也深恐他盗掘皇陵的做法为后世仿效,所以借故将其灭族,以儆效尤。

公无928年,温韬遭灭门。一代贼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谓哪怕是匪星降世,也终难逃脱报应。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