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哪些人物可以称作"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他在英勇就义之前,向南跪拜,再次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然后从容赴死。死时他的衣带上写有这样的话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死时虽然年仅四十七岁,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他杀身以成仁的人格精神,他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却一直流传到今天,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如果我们向历史的源头追溯,就会发现这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古代士人的精神底色,离不开孟子的建构。孟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先秦士人的精神觉悟,张扬了“大丈夫”人格精神的旗帜,为后世确立了明确的精神道德规范。

扩展资料

大丈夫,今天一般理解为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却不止于此。孟子有个学生叫景春,他认为当时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就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发起怒来,能以口舌挑起诸侯之间的战争,造成流血千里、伏尸百万的惨状,即便是诸侯们,也都会害怕;

当他们心平气和时,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可是孟子并不同意景春的观点,他从“礼”的角度举例,认为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应当用义来进行教导。而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则会训导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当婉顺从人。

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了窃取权势,顺从诸侯争霸的意图,不过是“以顺为正”,也就是把顺从当作个人行事的准则,却罔顾仁义道德。

本文标签: 精神 丈夫 孟子 人格 顺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