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广轻铁的历史


早于1970年代发展屯门新市镇的时候,香港政府便已预留空位以兴建铁路,但事实上政府当时还没有决定交予哪一间铁路公司负责营运。直至1982年,政府邀请拥有香港电车有限公司的九龙仓集团,建造及营运铁路系统。该公司最初表示有兴趣兴建这条铁路,并打算以双层电车行走,但最终表示无意建造这个系统,于是政府及后又邀请了当时刚成立的九铁公司建造铁路系统,该公司最终于1984年中,决定接纳,并作出研究。最终,当时称为轻便铁路的系统于1985年正式动工。

由于当时九巴已经于屯门区及元朗区区发展其巴士网络,当中约有10条路线跟计划中的铁路网络重叠,并且为公司赚取不少利润。可惜政府欲引入“轻便铁路专营范围”概念,最终迫使九巴放弃经营部份来往屯门区及元朗区的巴士路线(如59、61、62),以换取让九巴开办来往屯门至荃湾、葵涌及西九龙市区的多条巴士(如58X、59X及67X)。此外,政府亦同时引入一些措施,分别限制九巴在专营范围内的上落客,及批准九铁公司营运接驳巴士,于区内接载乘客前往轻铁车站,用以取代九巴及专线小巴的原有路线,从而维持轻便铁路的营运利益。

轻铁原本订于1988年8月8日通车,但由于在同年6月至7月期间轻铁试车时,发生多宗有人伤亡的交通意外,涉及途人及其他道路交通工具,被政府下令禁止试车,轻铁亦赶不上在8月8日通车。 轻铁系统最终于1988年9月18日正式通车。通车初期,多数路段均于屯门区内行走,只有一条路段沿青山公路通往元朗。路线方面,只有3条路线于屯门区内行走,路线覆盖部份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3条路线分别是:前往东南部的安定邨;前往西南部的屯门码头;以及途经青山公路前往东北部的元朗。而九铁亦购置70辆电动列车,再于1991年增购30辆(其中10辆没有驾驶室,只可用在拖卡),而再于1997年增购20辆(详见“使用车辆”一节)。

1993年6月1日,巴士禁区在居民强烈要求下取消,来往屯门及元朗至市区的巴士路线亦增设区内的分段收费。 轻铁系统的第1次伸延支线位于屯门的东部及南部。东部的支线是从主线的兆康站伸延,经过1条横跨屯门河的高架桥,沿青山公路前进,最终再经过一条高架桥,接回位于屯门市中心北面的主线。而南面的支线则是连接屯门码头至安定邨,建于新近填海的“老鼠洲”之上。而在支在线再建有一条小支线,连接疄近青山湾的三圣邨。1992年2月2日新支线通车后,共有2条轻铁路线需要重新安排(505线延长至三圣站,506线改以友爱为终点站),及1条接驳巴士路线(559)取消。第2次的兴建支线则位于元朗西部的天水围。天水围本来只是一片渔塘,但于1990年代初逐步被发展成为新市镇。由于人口增长,对交通需求亦随之增加。轻铁遂决定于青山公路主线塘坊村站附近的灰沙围,兴建1条新支线通往天水围。新支线于1993年1月10日通车,共有4个车站(坑尾村、天耀、乐湖、天瑞),连接区内的主要屋苑。除此之外,分别有2条新路线投入服务,1条是前往屯门(720,来往天水围至屯门友爱,1994年3月13日前是来往元朗总站至屯门友爱的612线及来往兆康站至天水围的722线),另1条前往元朗总站(721,来往天水围至元朗总站)。随后几年,天水围继续迅速发展,轻铁于1995年再加建2个新车站:翠湖及天水围总站(即现今的“天荣站”)。

对于居住于屯门及元朗的民众来说,轻铁系统一直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直至西铁于2003年12月20日通车后,其地位才有所变动。九铁公司把轻铁重新定位,使之成为于区内接驳西铁的交通工具。是次变动不单把路线重组,亦于天水围新市镇内再新增2段延伸线及11个车站,使天水围的轻铁网络形成两个环,自成一国。虽然这次变动相当大,可是九铁公司以未符合成本效益为理由,不再添置新车卡,使轻铁车队在繁忙时间“应接不暇”,受到天水围居民指摘。而不少其他地区的车厢都被调往天水围应付需求,拖卡车减少,车厢更见供不应求及挤迫。 2007年12月2日,九广铁路系统与香港地铁系统合并为港铁。轻铁所受的影响相对轻微,只有车站及车厢标志被更换,至于车费、转乘规则等暂时都维持不变,而附例则转为香港铁路(西北铁路)附例(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 (Northwest Railway) By-Laws)。虽然合并带来铁路车费减免,但轻铁系统并不包括在内,因而在区内受到居民指摘,而2008年9月28日开始提供的学生乘车优惠则例外。

本文标签: 铁路 路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