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冬夏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所以他的很多个人特征都与鲁国人有一定相似性。当时鲁国的史官会把各国的重大事件记载下来,按照年季月的顺序进行排列,一年之中又要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过大多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最终才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间发生的大事。因为这部书籍所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历史时间分段非常相似,所以我们会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这段历史并不是孔子命名的,同样这部书籍也不是孔子主要创作的。

为什么在鲁国史官记载的内容中多以春秋两季为主呢?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发达的农耕国家,所有的历史大事几乎都与农业发展相关,而春种秋收是农业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时间点,所以很多事情也会你这两个时间点为中心。

在东周时期,农业并不发达,农作物产量较低,这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土地耕种。春天的时候,正是农忙的时节,各国都无法抽调出大量的兵力进行对外征伐,必须要优先保证土地的开垦和播种,这个时候就是对于君主执政能力的考验,他需要协调国内的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多具有影响力的政令都会在这个时间进行发布,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也会在这个时间点进行。春季万物生发,也是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到了秋季,收获的粮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证本国民众的需求,而且各国的仓廪都会很充实,农民们也都闲了下来,这个时候就具备了征调农民入伍组织对外战争的条件了。

春秋时期的各个国家,一般不会在春天发动对外战争,这是因为对外作战会消耗本国大量的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而敌对国家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本身也没有太多的粮食储备,即便取得战争的胜利,也无法掠夺更多的资源,所以春天会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季节。

至于在秋天发动战争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本国的粮食产量不足以让所有人熬过整个冬天,所以必须要对外掠夺,可以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战争消耗本国过剩的人口。而那些粮产丰富的国家也需要在这一时期做好防备,你不去攻打别人,别人就会来攻打你,所以这个时候的战争不会讲什么道理,非常类似于近代提出的黑森林理论,对外作战就像是一种常规安排。

春主生发,秋主杀伐,在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过渡的这一段时间内,人类就像野兽一样为了食物而挣扎,但是在这样的时期内又诞生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各种思潮的萌发,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

《春秋》这部书籍对于我国历史影响非常巨大,从某年春某年秋的笔触之中,我们可以窥视数千年前祖先正在经历的事情,那是最坏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好的时代,即便到了现代,我们也可以通过那段历史时期的记载,获得很多实用的经验。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