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历史沿革


1、皇家狩猎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

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2、退化为荒丘

塞罕坝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

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扩展资料: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满语"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围的一种方式。

据《满汉大辞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隐藏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鹿鸣求偶声,以此引诱鹿以及猛兽为觅食而聚拢,给猎人创造好时机,伺机狩猎捕杀。

景点介绍:

1、塞罕塔

塞罕塔位于海拔1800公尺的东坝梁顶,建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塔高25米,火箭式塔体直插云天。游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难辨东南西北。

史志记载康熙皇帝围猎至此,顿感心旷神怡,脱口赞道“真仙境也”。塔下就是康熙亲封“塞罕灵验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风景点,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北三公里处,环抱于青山绿树之中,原是七个小湖,远远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水域深,水面广,野生鲫鱼游于其中。

3、康熙点将台

康熙点将台,又名亮兵台。位于森林公园阴河景区,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顶部是狭长平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

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如今,点将台四周方圆十几公里均为落叶松人工林。

登台四顾,绿海波涌,凉风习习。颇能领略当年康熙大帝点将阅兵的恢宏气势,三百年前的清军将士如今换成了整齐划一的落叶松。

4、滦河源头

界河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语,意为弯曲狭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见底,象一条银色的玉带,飘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

引滦入津工程完工后,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认定这里是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滦河源头”。

5、泰丰湖

泰丰湖,水面面积300亩。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打猎来到这里,当时他骑马站在东面的山上向这里一望,见这明净的湖面弯弯曲曲好像一个玉如意,于是把这里命名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

这里的北边就是当年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十二座联营,所以乾隆皇帝到木兰围场打猎时曾经多次在这如意湖旁安过营寨。影视剧《新月格格》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6、金莲映日

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原在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上,康乾时代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景以消失。塞罕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金莲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金莲映日奇观得以重现。

风味小吃:

1、白蘑

塞罕坝上的白蘑品种繁多,有大如蒲扇的“天合板”,有小如榆钱的龙耳蘑,有菌香浓郁的鸡爪蘑,有清雅味纯的小草蘑。

有状如伞盖的常态蘑,也有形如团丸的异形蘑。坝上白蘑既可做卤,亦可做馅;既可调汤,又可配菜,为塞外一绝。

2、蕨菜

蕨菜雅名如意菜,与坝上白蘑齐名,都是塞罕坝菜谱里的上品。每年端午节前后,在蕨菜的幼芽还如同一个晶莹嫩绿的碧玉如意的时候将其采回,用热水及时烫过,或腌渍,或晒干,可长期保存,凉拌、煮汤或炒食均有不同的美味。

3、银丝面猫耳面

这两种面食分别用塞罕坝特产的荞面和莜麦面做成,前者以银为色、以丝为形,低糖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用当地的水煮面,会有滑、脆、润、爽的口感,为清宫御用食品之一。

猫耳面是用和好的莜麦面在秫秸盖顶上搓制成的,形状酷似猫的耳朵,因而得名。猫耳面粘而不腻、油滑利口。

是塞罕坝人最为偏爱的面食。此外,荞麦和莜麦还可以烙成饼、蒸成窝子、搓成鱼子、制成炒面,或与其它麦类合成混合面食。

百度百科-塞罕坝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