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的中国护照究竟是怎样的,护照背后写了什么,相当硬气?


背后的原文是这样的:“持照到境时,立即查验放行,照约妥为保护,毋得留难阻滞以致追究。“大意就是不要为难手持护照的中国公民,并且应按照协议规定,对中国公民提供必要的帮助。的确很硬气,但是在当时不过是一句外强中干的废话,否则也就不会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种屈辱了。

01. 中国护照历史悠久,唐朝已有相对成熟的护照制度。

在《西游记》中,每到一个地方,唐僧都要拿出自己的度牒,证明自己是从东土大唐而来,是唐朝皇帝的御弟,代表大唐。《西游记》毕竟成书于明朝,在护照方面出现了纰漏。唐朝的护照叫做“过所“,由政府部门颁发,清楚记载所持人的身份信息,去哪里,干什么也记载得一清二楚。由于唐朝对外贸易发达,来往商旅众多,为了维护国内安全,建立起严格的护照制度与边境制度。来往客商,必须手持”过所“,否则会被处罚甚至逮捕。

02. 清朝有两种护照,一种在鸦片战争前,一种在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之前所使用的护照是“信函式集体护照“,内容主要是用来描述护照持有人,而鸦片战争之后的护照,则是为了适应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题目所指的护照即为这一时期所颁发的护照。但是这一时期的护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的内容,而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容,详细说明持有人的身份和目的。在最后都会加上硬气的话。第一段所写的内容不过是其中一份的,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是意义都一样。

但是考虑到当时清朝的地位,只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奈。说狠话有什么用,国家强大才是硬道理。

03. 民国时期,护照制度逐渐规范。

民国初期,由于军阀割据,护照的形式比较混乱。随着国民政府对全国权力的收束,护照制度也逐渐完善。并且设立起签证制度,外国人来中国必须经由该国的中国领事馆颁发签证。当时出国留学盛行,由于国民所去目的地繁多,民国护照不得不用八种语言来书写,导致护照厚达16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