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解读"二战"历史


怎样正确解读“二战”历史?

——摘下“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有色眼镜

钱昌明

今年2015年,是“二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70周年,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70周年!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刻,人们先得正确解读历史,唯有如此,纪念才会有实在的意义。

若要问,世人正确解读“二战”历史了吗?很遗憾,答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当今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解读,看似同一,实则混乱。可谓“敲锣卖糖,各唱各调”:

美国人认为,美国是“救世主”,是它的两颗原子弹拯救了世界;

俄国人认为,是他们(前苏联)顶住了纳粹的疯狂进攻,解放了欧洲,至少把东欧、中欧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出来;

德国人在反思纳粹罪行;

日本人则在忙着把搜集到的1.4万份(写满了军国主义的“玉碎”、“忠君”字样)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遗物,作为“积极和平主义”的宝贝——向联合国申遗!那些政客们正在争向参拜靖国神社,在继续否定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有关慰安妇的罪行;

中国人似乎突然醒了,正在筹备9月3日——今年第一次隆重举办有外国首脑出席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

再看那些林林总总有关“二战”的历史著述,几乎无不烙上了“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印记。

长期来,我国史学界没有自己的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采用的是英美史学界的观点;解放后,采用的是苏联学术界的观点,“改开”后史学主流又重返英美的观点。不管是英美的观点,还是苏联的观点,始终都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局限。

以“欧洲中心论”史观解释“二战”史,其最大特点就是忽视亚洲,忽视世界,有意无意地抹煞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已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参见199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但这种声音实在太过微弱,完全不为国际社会所正视。

“二战”既然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就必须摆脱“欧洲中心论”史观的狭隘眼光。非如此,就不可能对这一历史有科学的解读。

本文标签: 历史 观点 欧洲 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