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的串场河的历史意义


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兴修河道,随时确保串场河通畅无阻?那是因为这条古老的河道承载着历代官府衙门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淮盐的主产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场河一线。没有这些盐场的丰产,淮盐课税收入就无法保障官府。古人云:“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顺治十年为例,全国税课入库212.8万两,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占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两淮盐税占全国税课的64.5%,就是到嘉庆八年,淮盐课税仍占全国的40.8%。由此可见,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在全国的位置是多么重要。难怪历朝地方官员和盐政官吏为了保住顶戴花翎,不断创造政迹,始终把串场河及运盐灶河的修浚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在盐城,浪漫的艺术家讴歌串场河是母亲之河,串场河水就像母亲甘甜的乳汁浇灌着河道两岸的良田和稼禾;漂泊四海的商家赞美串场河为苏中盐城地区里下河地区的“水上走廊”,在陆上交通欠发达的时候,她确实发挥了通航水上运输的特殊功能;一些偏执的史学家还诅咒串场河是榨干了历代盐灶民血汁的“穿肠之河”,在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盐城的盐民们用瘦弱之躯生产出白花花的淮盐,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换成白花花的银两,流进了盐商、官吏、把头的腰包,而过去盐城地区的盐灶民自己只能听着串场河无奈的涛声,以泪洗面,哭断寸肠。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