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奉镇的历史文化


上奉镇是一文明古镇,人类活动可追溯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的“跑马岭”被历史学家命名为“山背文化遗址”,现时常出土的文物为各博物馆所收藏。“山背文化遗址”距修水县城约36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修水的山背文化、广东曲江的石峡文化、福建闽江的昙石山文化为东南地区三种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61年1月-9月,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鉴定工作组在修水县山背地域发现43处古文化遗址,并选择跑马岭、杨家坪及养鸭场三处遗址进行试掘,揭露面积200平方米。调查和试掘共获480件石器。山背文化从石器方面来看,总的特点是磨制精细、体大身长、浑厚粗壮、别具一格,种类有石锛、石斧、石镞、石铲、石凿、石球等,而以段石锛、石斧、石刀为代表。石镞也是当时原始人类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其数量仅次于段石锛。石刀有无孔和有孔之别,其形状以半月形居多。出土的陶器有夹粗砂陶和泥质红陶,夹粗砂陶和泥质灰陶及黑陶三种陶器,以夹砂红陶最多,其小有羼粗砂和细砂之别,而以夹粗砂陶为常见。

山背发现的43处遗址,基本上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下层红砂陶文化,上层为印纹硬陶遗址。已发掘的跑马岭,上层印纹硬陶的堆积几乎都已冲刷殆尽。第二类是单纯的印纹硬陶遗址,普遍保存不好。两类遗址中的第一类比较多。这类所谓印纹硬陶遗址从采集的器皿的几何印纹来看,实际就是商代吴城文化。山背地区这种下层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上层有商代吴城文化的堆积情况,与江西其它地区发掘的情况大体一致。发掘证实,山背跑马岭文化遗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是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地区一种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专家提出将赣鄱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单独命名为“山背文化”。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后,认可了这一命名。山背文化遗址于1987年12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背遗址”,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3处遗址。上层为商代遗址,下层为新晚遗址。经六十年代初期发掘,获得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址。

原始社会考古表明,九江的先民们早在中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制品就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品有相似之处。随后既有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又受邻近各省文化的相互影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背遗址下层那种以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文化遗存,广泛地分布在鄱阳湖滨和赣江中下游地区,有人称这种文化为“山背文化”。

自古修水节庆日繁多,有夏历元旦、立春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在上奉镇,婴儿出生第三天,其外祖母家要送衣、被、鞋、袜和一钵糖炒芝麻,四大碗菜肴(豆干、鱼、大肉等)及桂圆、红枣、荔枝,有的请亲友吃“满月酒”或“周岁酒”,以保吉祥平安。寿庆从五十或六十开始。五十曰“年过半百”,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八十、九十曰“耄耋”,百岁称之“颐期”。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百岁老人已不算稀奇。

此外,地处赣西北边陲之修水县其饮茶之风较盛,且喜嚼茶叶。红茶外销,绿茶自饮之。“赣北珍品”之称的修水泡茶,其什锦茶佐料有茶叶、菊花、芝麻、黄豆、萝卜丁、茶芎、姜丝、黄蕊芽、柑橘皮、花椒等,用以贵客啜食。上奉是一个非常好客的地方,每当有客人到家中做客是,上奉人便会拿出自家酿制的谷酒或水酒来招待客人。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