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西迁的三迁宜山


时局多变,6月下旬、7月初,江西北部的马当、彭泽相继失守,泰和已不是安全之地。即使敌人未必很快深入江西中部和南部,但只要南昌一陷落,浙赣路就会中断,届时就无法迁校,因此,浙大不得不再次筹划西迁。学校再次组成迁校委员会,竺校长亲自出马,7月3日,在武汉找到教育部长陈立夫,陈同意必要时浙大可再次迁校,并说贵州安顺可以考虑。竺校长就经长沙赴广西,到各地考察,寻找合适的地点。

8个月后,浙大再度西迁,经过40多天艰难跋涉,于1938年10月底到达广西宜山。尽管浙江大学在宜山只有十分短暂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日子,却让古城宜山为之一振,耳目一新。

宜山昔为“蛮烟瘴雨”之乡。浙大以原工读学校为总办公室,以文庙、湖广会馆为礼堂、教室,在郊区搭建茅屋为学生宿舍。在此确立“求是”校训,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1938年12月8日制定校歌,马一浮作词,应尚能作曲。

1939年2月15日,18架敌机轰炸宜山,落在浙大校舍的炸弹就有100多枚,造成10多间房舍被毁,有100多名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已不安定,1940年1月9日,浙大第四次打起行装继续往贵州搬迁,在第二故乡写下了7年办学史。

本文标签: 再次 学生 广西 贵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